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紀念我們的母親張林英:林中的英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21 16:22:5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董一沙 董沙雷 董沙貝

我們的母親張林英于3月14日15:30離世了。走完了她默默無聞卻不同尋常的一生。

母親1912年出生於福建省南靖,在青山環抱的土樓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七歲時就成了孤兒的她,憑自身的聰敏好學和努力,在重視科學民主博愛和充滿藝術氣息的鼓浪嶼完成了中西式的初中教育,隻身一人離開家鄉,開始了她正式學習藝術和為藝術而默默奉獻的一生。

母親在杭州國立藝專求學期間,先後受到林風眠、潘天壽、龐薰琹先生的教導和影響,顯露出優秀的藝術氣質,畫風大膽、新穎而細膩,成為校中女才子。後與同學董希文結為夫妻,共同奔赴敦煌,在莫高窟簡陋的條件下和常書鴻、董希文、潘絜茲等畫家一道臨摹研究洞窟壁畫,那些絢麗多彩的繪畫藝術,尤其是流麗婉妙的唐代壁畫中,那種卷草紋富於變化的線條圖案,給她以創意上追求自由的啟迪。中國古代藝術的滋養對她日後的書籍裝幀設計産生重要影響。她的臨摹作品——藻井圖案被選送參加了1952年在北京舉辦的敦煌藝術展覽。在艱苦的沙漠生活中,她孕育了和董希文的兩個兒子。

新中國成立後,母親受徐悲鴻先生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北平藝專任素描課講師。之後在新華書店總管理處、人民出版社、財經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和編審,完成了《毛澤東選集》、深受宋慶齡肯定並由周總理題字的《為新中國奮鬥》、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等重要著作的裝幀設計工作。她將業餘時間裏用化名參加編輯的《中國古代圖案選集》、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所畫科學家和教育家插圖的稿費全部捐獻,為抗美援朝貢獻力量。1956年國務院公佈了一批簡化字後, 她設計了在《人民日報》所用的簡化字的印刷體。她還設計過史蒂夫•奈爾遜的《志願軍》,《人民音樂》和《人民戲劇》的封面等等 。在61年和78年設計了大批教材以及1980年的《聘書》等廣為流傳和受人喜愛的出版物。 《重編校正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等書還參加了1979年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此外,1978年以後還負責農業出版社美術編輯室的工作,負責審定設計樣、墨稿、付印樣,為同事“把關”並對青年同志熟悉書籍裝幀業務進行熱心的輔導。據不完全統計,僅1978年 -1983年,經張林英審核、簽發的書籍封面就有一千四百餘種。她嚴謹認真和質樸無華的為人做事風格,受到同事同行們的熱情稱讚。

母親作為一個工藝美術設計家,在從未間斷過的獨立工作的同時,還始終默默堅韌地支援父親董希文的藝術創作活動,見證了父親的《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百萬雄師過大江》、《紅軍過草地》等一系列給中國美術帶來重要影響作品的誕生。在父親享有的盛名之下,她仍然保持自立,並心甘情願的在背後做出奉獻和犧牲。

母親身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她一生平凡無聲地操勞養育了我們,用質樸、勤儉、善良、寬容的品性陪伴我們成長,以她優雅細膩卻從不做作的情操感染著我們。在瑣碎漫長的生活裏,為我們付出了她的一切所能,卻從未要求過得到任何的回敬。

我們的母親看似是那麼平凡的一個人,平凡得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存在,其實她卻是一個非凡的英雄。在父親逝世後的四十年裏,她在大雅寶衚同美院宿舍簡陋的平房中,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完整的守護了董希文留下的繪畫遺作,付出了常人難以體會的犧牲。她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有一個董希文的紀念館或美術館,可以把父親這些飽含一生努力探索和實踐的藝術結晶,原本地展現給世界,完成父親的遺願,也完成她自己的忠誠。

今天我們在這個唯一的機會和場合,大聲地告訴大家:我們的母親,一個無名的老人,在平凡的一生中,以不同凡響的方式為中國美術做出了特別的貢獻。她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2014年3月20日于八寶山和母親的告別日

(本文由張林英女士的子女董一沙、董沙雷、董沙貝發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