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張海濤:未來新媒體藝術與高科技倫理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12 13:59:02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高新科學與技術的倫理問題是未來人類文明生存與發展中最困惑的問題之一。我們知道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於人類的同時也會給自然人帶來新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是以往人類前所未有的經歷。例如現在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人與虛擬人、機器智慧人的關係;人與轉基因、克隆生物的關係;人與奈米物質和時間空間的關係,都存在道德倫理問題。

新媒體藝術是借助當下科學技術轉換哲學思考和感受,所以它必定也會觸及倫理問題,也就是説新媒體藝術借助的技術手段與當下高新科技手段是同步的,技術貫穿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如目前已經存在的生化變異藝術、數字虛擬藝術、人工倣真藝術和物理轉換藝術。雖然科學技術與新媒體藝術有本質的不同,技術必須實證來不得半點虛假,它是精確的實驗和邏輯;而藝術最終的展現可以是現實實證的,對現實生存感受進行描述和表達,也可以依託現實對未來進行虛設和想像,走在新科技實證思維的前面,如災難片、科幻片,來想像未來發生的倫理和生態危機,警示現在人類的行為方式。這樣看來討論新媒體藝術倫理學定然要討論現實科技倫理問題,以此作為人文背景研究藝術與科技可能帶來的積極和消極的內容。人類為了創造更為高效利民的服務,開始高新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實驗,然而作為試驗必定會産生不確定的負面影響,以人類的道德和生態危機作為代價。這時科學家和藝術家一樣對未來的文明負有重大的責任與義務,防止大規模負面的影響擴散。

一、新媒體藝術及高科技倫理的關係和特點

新媒體藝術及科學倫理有三個類型的特點:一是科學與藝術活動中利益分配關係和倫理問題;二是科學與藝術工作者與研究對象的倫理問題;三是科學和藝術活動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倫理問題。由此可見科學與新媒體藝術的實驗項目除了科學與藝術的精神與思想表達,還涉及到利益和研究對象的倫理問題。

2006年因造假行為而名譽掃地的南韓科學家黃禹錫可被剝奪其所擁有的最耀眼殊榮——南韓“最高科學家”稱號。與此同時,黃禹錫2005年那篇造假論文的合著者們一致要求美國《科學》雜誌撤消論文。他在實驗克隆狗時強迫下屬捐卵及造假事件,就是違背了科學倫理和學術道德,成為了南韓民族科學家的恥辱。二戰期間日本利用活人進行生化實驗也同樣極端的違背了科學倫理。

目前藝術領域也存在一種浮躁的現象,一些藝術家對藝術表達的目的和真誠受到質疑,尤其有些行為藝術家依然想靠藝術轟動性和事件性,自我炒作成為出位方式愈演愈烈。科學和藝術的倫理很大程度和利益與慾望有關。需要科學家和藝術家對科研項目及社會後果負責,尊重研究對象,合理協調相關利益的原則,公正遵守學術評價的原則。

二、探討幾個高新技術領域的倫理問題

技術原義是一種技藝、手工操作、人的藝術技能,現在指科學原理的技術,包括硬體與軟體的技術。新媒體藝術和高新科學技術,一般都是應用新型的技術,目前主要領域有奈米技術、生物技術、資訊技術、認知技術四類,這些領域藝術家都開始逐漸引入到新媒體藝術範疇,因此新媒體藝術與科技的關係非常緊密。下面我們舉例探討幾個高新技術領域的倫理問題。

奈米技術倫理的問題與特點

奈米指的是一種度量單位,1奈米為百萬分之一毫微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米,約相當於45個原子串起來那麼長。奈米技術其實就是一種用單個原子、分子製造物質的技術,奈米技術定位為微加工技術的極限。化學家可以利用它微小的特點製造出各種産品,藝術家可以利用它來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目前奈米感應器,夜視鏡已經技術成熟,機器人也在研製中,一旦研製成功,奈米機器人便可以進入人類的身體,幫助人類治療或清除垃圾,造福人類。然而如果利用它製造出奈米武器,那可是防不勝防,因為它比人的毛孔還小,毒性和毒理都無法抵禦。它有重構自然界的功能,也可自我複製,將來它的倫理風險無法估量。

在藝術領域Satoshi Kawata 和他的同事使用一種稱為“雙光子吸收引發的光聚合” (Nature ,16th August 2001)的方法對高分子進行照相聚合,從而實現高解析度的三維奈米雕塑。將奈米技術融入藝術的表達。

網路技術的倫理問題與特點

網路作為高新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倫理和意識空間,藝術家也已經利用它在創作出很多新媒體互動藝術。網路技術具有更新迅速,傳播快的特點,逐漸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距離,加快了輿論傳播的速度,當然也很難控制負面資訊傳播,在造謠、侵犯版權和隱私權、資訊篡改、人肉搜索等領域都可能産生暴力和失控的情況,因此需要監管部門維護或過濾,定制規範。過度保護分享問題,匿名隱私,利用網路功能引誘他人或進行駭客攻擊,對當下人虛無心理和情感的産生都會造成直接的影響。

新媒體藝術領域也與網路技術同步發展。1992年6月,藝術家Paul Sermon受芬蘭電信委託而創作了作品《Telematic Dreming》(異床同夢),這個作品使用ISDN數字電話網將一個電視會議系統的兩個遠端終端聯繫起來。幾乎在同一時間,人的身體確定無疑地跨出了熒屏,延伸到遠方。在《Telematic Dreaming》中,觸摸感換成了視覺感,手指的神經末梢放在了遠端人體之上。因此出現了感覺的變化——用眼就像用手摸一樣。這件新媒體藝術作品利用網路開始將人與人的關係擴大到人與遠端虛擬人的倫理關係和空間關係,甚至利用它可以觸犯法律進行色情服務行業,這樣的未來倫理關係也是無法阻擋的。

生命技術的倫理問題與特點

生物藝術與生物學高科技主要觸及轉基因、克隆、人工生殖、器官移植、安樂死等領域;還涉及以下幾個社會學科:如醫療(如心臟搭橋、試管嬰兒)、食品安全等生命倫理。人類在改良生物性狀的同時也會發生未知的風險、突變事件、新的疾病,如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有可能帶來人類不良的影響,類似近年發生的非典、禽流感、豬流感都是食品異化引發的危機根源。

克隆人和人體器官的無性繁殖、嫁接是近十幾年爭議度最大的生物倫理話題。從96年第一例克隆羊研發成功,人類可以向幹細胞胚植發展,想避免醫療上其他生物或身體器官的排異反應,批量生産自身人體或器官用於醫療,出現突變的怪胎現象,這樣長期下去普及 ,會破壞人類整體的自然素質和社會平衡,如因為財力醫療,帶來貧福分化、尊嚴損傷,同類或異類、活體或屍體移植都會帶來人類社會化的心理和生理問題,如活體移植合法化問題、報酬買賣、隱私侵權等等問題的出現。

人工繁殖技術中人工受精的商品化捐精可能使人體品質下降,同時精子買賣還可能帶來近親家庭倫理氾濫的問題。人工安樂死技術無痛死亡,也會涉及到親人權利、申請人自主決定權的部門評估問題,尤其是需要避免強迫安樂死亡,保護自然人的生命權益。

肖魯2006年的作品《精子》在延安抗大賓館六樓的小會議室裏,肖魯的裝置包括一個北京産的特殊的冰箱,12支玻璃瓶及文件夾。藝術家希望有人能夠捐獻精子來完成她長期以來擁有自己孩子的夢想。關於受精、婚姻、性、種族和社會道德價值判斷等話題的思考在她的自身和作品裏得到了顯現。

Patricia Piccinini是澳洲頗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曾多次參加國際性的大展。她的作品《年輕的一家》,是一組採用硅橡膠製作的長著豬的面孔和人的身體的怪物。這組形態上令人感到噁心甚至心驚悚的作品不由的讓人想起關於人和豬有著相似基因的報道,進而聯想到這些怪物會不會就是未來的“基因農場”裏用於器管移值的供體。這個作品對基因技術的未來,以及人類與動物關係的本質等倫理問題進行了嚴肅的思考。

認知技術的倫理問題與特點

認知技術是人腦與心智交叉學科,也逐漸運用於新媒體藝術,科學家與藝術家需要共同面對其倫理問題。認知技術是用物理和化學手段影響人腦的生理過程,包括人工智慧技術、大腦晶片技術和虛擬實在技術。其中人與機器人的情感、記憶果凍及機器回憶也在試驗中,但都需要遵循不傷害人的原則。大腦晶片及意念控制機械手臂可以增強記憶,然而儀器讀心技術以盜取病人的心理隱私,還可能會造成人與人的智力和智慧能力不平衡、出現人不服從人類命令的問題,如果不做技術控制,將人工思維可控、技術化,作案後果將不堪設想。

1993年,英國的藝術家Rycharde Hawkes、Jane Prophet 、Gordon Selley創立了名為《Technosphere》的人工生命倣真系統,並且提供線上互動功能。網際網路用戶都可以根據系統提供的不同形狀的生物構件,組建自己的生物,然後將它傳送到系統裏,這些虛擬生物會在三維環境中相互影響與進化,生長、覓食、交配、生育等,直到死亡,作品每個生物及其後代都通過其創造者的電子郵件與創造者建立聯繫。

結語:

新媒體藝術與高新技術一樣都會觸及到我們生理和心理的自我意識與公共化的關係,因為高科技的實驗性很難全局認知和預測未來,所以它具有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難以確定它的性質和結果,溝通困難、變化快,來不及思考倫理問題,但已經發生,可能將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倫理影響。高科技倫理責任需要遵守以人為本、不損人利己、人道主義的原則,避免無序破壞生態,並以制度制約造福人類為己任,才會良性和文明發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