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秦思源談“一次”:陌生狀態下的合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30 11:25:1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3年12月21日下午一個特別的展覽項目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拉開帷幕,藝術家何岸,秦思源,張慧第一次以一種合作的形式為大家呈現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展覽“一次”。對此,藝術中國專門採訪了參展藝術家之一秦思源。

藝術家秦思源

藝術中國: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展覽。

秦思源:因為我們這幾個藝術家不是小組,所以要合作一次,就必須要迅速進入集體的感覺。怎麼脫離自己慣性的、個人的創作方式,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儘量進入陌生狀態。所以我們就想選擇一種我們自己沒有做過的藝術,因為我們都沒有做過影像就選擇了影像。我們不好把自己的慣性放在裏面,如果把慣性放在裏面就會各做各的,很難融入對方。如果完全陌生就很難進入自己的體系。在錄影中我們不是做一種敘述,我們就是想每個人做自己的,長短一模一樣,每個人都得有個主題,最後的主題就是形態:動作和節奏。內容都跟自己有關係。這些影像的內容基本上是手和腳,何岸做了散打,因為他自己練散打,他請了亞洲自由搏擊的女打冠軍。他就把光打底下,不打上面,腳的節奏感非常漂亮。我練過太極,對太極的動作也很熟。我就想在一種黑的屋子裏,基本上靠影子説話。我想製造有一種馬列維奇作品的感覺,就是那種黑上加黑的畫面感。張慧跟鐵路有關係,他長大在鐵路工人家庭裏,他爸爸哥哥弟弟都是鐵路的。他的影像表現的是人在用手掏票的一瞬間,這跟他以前做戲劇有關係,所以他的作品裏有些敘事感。所以我們個人都是從自身出發。但這些作品又不能跟自己有太直接的關係,這些作品不是直白,而是變成動作。原來我想過做跟舞蹈有關係的作品,但舞蹈和我沒有直接的關係,舞蹈跟我沒有切身的關係,我也不是編舞者,找一個編舞者也不知道怎麼合作。武術跟我有直接的關係,可是武術有時候雖然挺好看的,但是放在當代藝術中感覺不對勁,動作形體感不太好。但是太極正好,它有抽象的成分,所以就最後選擇太極,然後慢慢形成了這樣的作品。

合作影像-何岸部分

藝術中國:這是你們第一次合作,所以展覽名稱才叫“一次”對吧?

秦思源:對。我們一開始想半天,想題目是什麼,也起了很多酸的題目,最後就直接叫一次吧,覺得這樣挺自然的,也不用説很多主題,主題就是我們的合作本身。

藝術中國:你們這個展覽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如何跟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建立合作的?

秦思源:我策劃過一個何岸的展覽,也在長征藝術空間策劃過張慧的展覽,這些展覽很近,所以我們老在一起聊,我跟張慧一起合作過作品,跟何岸一起做過展覽。這次我們就想三個人一起做個展覽,當時一聊覺得有意思。何岸是唐人合作藝術家所以問了鄭林有沒有興趣做這個項目,他很痛快地答應了。

藝術中國:創作過程是怎樣的,是需要大量的討論嗎?

秦思源:我們不停的討論,不停地改,最後要拍的時候,頭一天我都在改方案。其中包含的因素很多,我的作品後來就剪成了兩個東西,一個是太極動作,一個是臉。其他的東西我都不要了。創作過程中我看其他人的東西很簡單,所以我一複雜整個事兒都不對勁了。創作過程中其實我們互相都在看每個人的作品,討論的時間其實是很多的。

合作影像-秦思源部分

藝術中國:下面展廳的佈置很有特色,這個是您設計的嗎,當初佈置時是如何構思的呢?大的螢幕和小的視頻、個人的展覽有什麼關係嗎?

秦思源:這個是我們一起設計的。小的電視視頻和大螢幕上的影像有點關係,也跟個人展覽空間有點關係,就像用一個橋梁把這些溝通起來。打個比方,我那個太極的影像中,突然有個臉出現,就一幀,臉基本上看不清,但是我有一個小電視,上面一直放著一張臉,臉上面有人一直舉著圖片,一些眼睛和嘴的圖片,眼睛和嘴的圖片都是從藝術史上來的,包括佛教雕塑、政治人物、古畫等,這些是我們的一些圖像體驗,然後把這些圖片做成一個人的臉,這個臉在不停的在變,所以我的錄影、作品和展廳無形中就有一個橋梁存在。張慧的作品中,如果不看小電視上的火車,你可能想像不出來大螢幕上那是人在拿票,只能看到手把包打開。小螢幕中有一個火車跑過去,你再看電視上這個鐵道,其實就是他個人展覽空間裏面那幅畫上的那個鐵道。打開包那瞬間的聲音是一種劃痕的聲音。你看小展廳畫面上有個圈,相對比較抽象的一個圈,那是一個劃痕,他在墻上劃了一道,然後拍了一張照片,然後根據劃痕的邊框,將其畫到畫面上,使這周邊的一道線最後浮起來了。大螢幕的拿票、小螢幕的火車和風景、以及小展廳的畫面形成一個關係。 這種關係不見得很直接,觀眾看不出這種橋梁沒關係,但是人的潛意識都是有體驗的,可能現在沒有完全看出來,可是有些感覺在裏面。在何岸的作品裏面,大螢幕影像中有柱子的,構成一個黑白的、很酷的空間,這個跟他練散打有關係,呈現出有點詩意的都市景觀化,而且比較戲劇化。

合作影像-張慧部分

展覽大廳

藝術中國:這個展覽的完整性還是比較充分的,那麼最後想傳達給觀眾些什麼呢?

秦思源:做作品其實不是傳達給觀眾什麼,做作品就是做作品,做作品不是給觀眾一個交代,而是給自己一個交代。你要是給自己交代好了,觀眾自然是有體驗的,你要是特意給觀眾交代,觀眾就感覺是在進行一種娛樂了。所以至於我們能不能做好,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就是一種嘗試。兩個人合作往往比較簡單,但是三個人就不太清楚了,我和張慧兩個人合作過3個小時的表演性的作品,兩個人還好,三個人就複雜很多,所以為什麼那麼多項目有合作的藝術家 好多是兩個人的,基本上沒有三個人的,三個人合作就是很難。所以我們的影像最後蒸發掉了所有的廢話,只留下基本的元素,就是視覺元素、動作、節奏、聲音、手和腳。所有的廢話都去除了,為什麼佈置成這樣,為什麼不是U型,我們不要一下看到三個,我們兩個兩個地看。有時候我和何岸的在一起看,有時候我和張慧的一起看,有時候張慧和何岸的一起看。這些都是隨意播放的,沒有一個固定的順序。如果觀眾看不見那邊,可以過去一下,螢幕之間還可以穿插,中間還有小螢幕,這些就是一個關係。我是想讓觀眾稍微動一動,讓觀眾稍微被動一點,不要讓藝術家被動,所以就形成這麼一個感覺 ,要不然就不用這麼大展廳了,這樣會好玩一點,讓觀眾有那麼個欣賞的過程。

參展藝術家簡介:

何岸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是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以及巴黎的Daniel Templon畫廊代理藝術家。今年他參加了“2013年卡耐基雙年展”和“2013巴塞爾博覽會藝術無極限單元”。在此之前還參加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佩斯畫廊以及泰特利物浦和伯明翰Ikon畫廊的展覽。

秦思源是藝術家和策展人,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他最近的展覽包括廣東美術館的《見所未見: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上海Art-Ba-Ba流動空間和艾可畫廊的個人項目《也可以是》,秦思源同時也是武漢藝術總站WH.A.T.的藝術總監,曾經擔任過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副館長和上海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的總監。

張慧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是北京長征空間的代理藝術家。他最近的展覽包括2013年沙迦雙年展:“重現——新的文化製圖”;北京長征空間的個展“空地”,以及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巡迴排演” 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