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土耳其當代影像藝術展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25 10:42:56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作為2013中國土耳其文化年的重點展覽項目,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共同主辦的《新大陸-土耳其當代影像藝術展》于2013年12月22日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項目得到中國文化部與土耳其文化旅遊部的支援。展覽呈現了來自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館的影像藝術佳作,包括6位不同時期藝術家的7件作品,就想像力、身份性、身體及圍繞身體展開的社會政治對話、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承諾、視覺文化的本質、以及生活的神聖性等當代命題進行討論。自2009年以來,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館先後在全球各大城市舉辦了一系列展覽活動,此次中國之旅是其系列展覽的最新一站。

伊斯坦布爾被譽為當代藝術版圖中心的一片“新大陸”,展覽引領觀眾一同回顧了土耳其當代藝術自1970年代至今所經歷的發展與嬗變。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藝術文化領域紛紛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伊斯坦布爾,仿佛發現了一片新大陸。在當代、尤其是當代歐洲的觀念中,這片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土地洋溢著奔放的生命力,所有以“後-”為開頭的前綴在這裡都是恰如其分的。從喧囂的夜生活到平民化的街頭生活、從博物館到獨立藝術家團體,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伊斯坦布爾當下正經歷著多元文化衝擊與融合的巨變時刻。眾多國際藝術家慕名而來,在這裡開創工作室、探尋新的創意靈感,仿佛奧斯曼帝國榮景再現。社會學家和文化學者稱之為“饕餮盛宴”,在這座被譽為“新大陸”的歷史名城中,多元對話在此碰撞、共存。

不過,這些並非進入21世紀後才出現的新變化。藝術的轉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後半葉,期間,恰逢1980年軍事政變後自由市場經濟催生過度消費文化。需要指出的是,轉型期中的藝術對於此次政變持批判、甚至否定的態度。作為東西政治文化隔閡的象徵,柏林墻的倒塌所激起的巨大震蕩也對此次轉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一系列的展覽活動均凸顯了多元與民主的核心價值觀念,為轉型期的藝術提供了滋養的土壤。一方面,百花齊放的局面造就了多元文化體驗、突破單一的民族身份性,但另一方面,也受到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新的生活與思維模式衝擊所帶來的影響。這一運動不僅讓現有的秩序和體現秩序的關係網路出現斷層,而且還在“此時此地”與植根于過去的現代主義傾向之間製造了一種緊張感和張力。

本次展覽的7件作品均為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館的館藏作品,分置於美術館二樓的兩個展廳中。作為伊斯坦布爾首家以現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它擁有豐富的藏品,其融合了土耳其和西方美學影響,是土耳其語歐洲其他藝術機構的溝通橋梁。參展的6位藝術家年齡跨度長達40年,作品風格也層次分明。其中,藝術家妮爾·雅爾塔(Nil Yalter)的《未露面的女人或肚皮舞》創作于1974年,是在土耳其展示的第一件影像作品,且至今在法國依然被認為是影像藝術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奈扎凱特·艾奇吉(Nezaket Ekici)曾師從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本次展覽上展出的《動態情感》(2002)是藝術家創作的一件行為藝術作品。她以自我身體為行為表演的載體,與觀眾展開互動,同時將空間特性巧妙地納入作品中,不失詩意和美學。

進入21世紀以來,土耳其開始全面地感受到多元化的影響力,但其誕生之初,整個大環境卻充滿嚴重的內部矛盾,並經歷轉型的陣痛。而在藝術、文化、政治等相關領域所發生的轉型,自1980年代末嶄露頭角、1990年代廣為人知後,現在依然在持續進行中。如今許多藝術家的思考和創作的方式都受到了轉型所帶來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和改變。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或可讓觀眾認識與理解土耳其當代藝術近年的發展狀況。

2012至2013中國-土耳其文化年由中土兩國政府發起,是兩國建交40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項目最多、門類最全、延伸地區最廣、層次最高的系列文化活動,向公眾展示中國和土耳其悠久的歷史文明與多姿多彩的文化創意。本次土耳其當代藝術來華展出是對2012年在伊斯坦布爾舉辦《內外兼修-中國當代藝術展》的一次回訪交流,而兩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合作還將進一步深化。

本次展覽由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館首席策展人萊文特·查勒克歐魯(Levent Çalıkoğlu)與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執行館長李峰聯合策展,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展覽項目負責人孫鳳擔任總協調。系列教育和公共項目將隨開幕式展開。展覽將持續至2014年2月15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