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全球化語境下的反思與生成——有關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獨立項目“文化•精神•生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01 10:33:25 | 文章來源: 東方藝術 大家

展覽現場:李真-風神

近期,威尼斯熱的持續升溫,威尼斯雙年展以其無法取代的國際影響力吸引了大批藝術人積極地參與其中,共有來自近100個國家及地區的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在這個國際舞臺上亮相。而在今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除了國家館及主題展外,各大平行展成為此次雙年展中的一大看點。而在眾多平行展之中,由歐洲非營利機構的全球藝術中心基金會(GACF)及亞洲藝術中心所共同主辦的中國大型獨立項目“文化·精神·生成”(Culture·Mind·Becoming)獲得了相當多的關注。

“文化·精神·生成”從籌備、申請、至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獲准通過經歷近一年半的時間。有別於這屆雙年展平行展絕大部分的中國展覽項目主要是以中方的策展人和贊助機構的組合,“文化·精神·生成”以歐洲基金會、畫廊、中西方策展人三方配合的全新模式實現。展覽分為了三個單元,展出了36位中國當代藝術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包含了從架上繪畫、雕塑,到裝置、影像及行為藝術等共60多件不同媒材及形式的精彩作品,試圖呈現全球化語境下,華人文化所面臨的衝擊、借用、反思與再生成。三個單元分別由荷蘭著名獨立策展人卡琳·德容策劃的“重探”、中國著名獨立策展人黃篤、楊心一策劃的“放大”,以及義大利都靈市立現當代美術館(GAM,Galleria Civica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Turin)館長達尼洛·埃克爾(Danilo Eccher)策劃的“處境”-方力鈞作品展組成。

莫拉宮殿由文藝復興初期的貴族設計建造,坐落在裏奧多橋(Rialto Bridge)到威尼斯通往歐洲的火車站(Venezia Santa Lucia station)的最主要幹道Strada Nuova上,鄰近大運河船站索非亞宮(Ca’d,Oro),“重探”及“放大”這兩個單元在此展出。在威尼斯獨具特色的水晶吊燈映照下,“重探”從此展開。主廳兩側分別展出了一幅長達5米的藝術家尚揚的作品《董其昌計劃-No.31》,及楊識宏的《風雲》、《韆鞦》,中間呈現的則是李真的《風神》雕塑創作,及韓濤的裝置作品《彩虹塔》。在大廳的右翼及左翼各劃分出三個展廳,右翼展出包括了葉永青、張方白、華慶以動物為主題的架上繪畫,再到徐冰的《鳳凰》兩件立體作品(這套作品是繼美國馬塞諸塞州現代藝術中心(MASS MoCA)展出後在歐洲的首次曝光,因此吸引了眾多的關注)。另一個空間則以大自然為題材,包括了周春芽、莊喆、楊識宏以山水及植物為主題的創作。而左翼的三個空間,則展出以媒材相關的作品,包括了從蔡國強、鄭重賓、黃致陽在紙上的創作,到以大漆和綜合材料的應天齊和沈克龍作品,再到更為厚重肌理、運用現成物如張洹、張國龍、瞿倩梅、黃鋼的創作,顯示了這些藝術家對媒材的充分認識和熟悉掌握,在創作上展示了材料的多種可能性。“重探”的藝術家創作具有一種東方的審美與哲思,他們以自身文化為創作母體,但通過以當代形式的手段來呈現,讓許多西方觀眾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個獨特面貌。

緊接著,在宮殿展廳的另外四個展廳內,展出了由中國獨立策展人黃篤、楊心一共同策劃、北京德美藝嘉協辦的第二單元:“放大”,展出19位藝術家的創作,包括影像、行為藝術、新媒體及裝置藝術,包括了藝術家徐冰的最新錄影作品《地書》,張洹的行為攝影《為水塘增高一尺》,還有來自海南“拆了旅行社”小組(翁奮、文武、黃學斌)的介入性地域性社會文化的作品。策展人將黃學斌的裝置作品《工資》展示在石階梯的轉角相對獨立的空間裏,每兩分鐘從機器射出1元人民幣,藝術家用一種幽默的手法詰問在全球化的今日,人們如何建立起自我價值?展廳內的文武《自我解析》作品,將其中一件以厚顏料創作作品,用食物切割機分解成一片片的厚重顏料並將其堆置在墻角,這過程是藝術家對過去繪畫歷程的反思。另外一空間,范婭萍以娃娃為主要的創作題材,透過裝置及繪畫的方式,來表現成長中少女心靈灰色的一面以及他們的豐富內心世界。其他還有雕塑家李象群的最新雕塑作品、毛栗子的抽象畫,年輕的畫家蘇軻、楊帆、耿旖旎、侯曉威、李華、劉正勇、孟思特、張凱帶來的繪畫作品,及黃心健的裝置及張巍的攝影作品。正如兩位策展人所説:“‘放大’並不是要面面俱到地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面貌,也不是要建構一整套的敘事話語,而是要以‘以小見大’的方法揭示和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多樣性實踐的真實狀況。”

“文化·精神·生成”的第三個單元——“處境”-方力鈞個展,是唯一以個展形式在馬賽洛宮殿進行展出。展覽展示了方力鈞近年來共11幅精彩作品,其中展出他最新創作的《2012.12》,海上紅日冉冉升起,尚未耀目,卻是最壯美、令人動情的一刻。除此之外,其中一件9米長的巨型繪畫作品《Spring》畫面中痛苦、悲愴的神情及死亡的情景,令人震撼。如策展人達尼洛·埃克爾提到:“方力鈞的藝術包含了所有的東方秘密:在色彩的出色發揮下隱藏的一種親切而簡單的比喻方式;對難以達到的世界一種夢想家式的童真魅力;以及一種平靜、優雅而平衡的敘事:但這一切都只是一種繪畫風格的奪目光彩,而這種風格能夠暗示當代身份迷失的極度痛苦、暗示對集體性的迷戀以及疾病、痛苦和罪惡。這是一種具有模糊性和欺騙性、浮誇和深度、夢魘和情感、玩世不恭的想像的藝術。”

在強調全球化語境的今天,藝術無國界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中國藝術人越來越多從容地參與其中,當觀賞式心態已經不在,在日益融合的藝術現狀之中,我們更應該在熱度退卻之後,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和階段,重新對藝術的生成進行反思。

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作為此次“文化.精神.生成”(Culture· Mind· Becoming)展覽項目當中“重探”單元的策展人,吸引了眾多媒體和藝術人的關注。卡琳德容 (b. 1980) 為荷蘭著名獨立策展人與撰稿人。分別於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主修藝術,並於人文學科排名頂尖的荷蘭萊頓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學位,以及美國聖巴巴拉獲得藝術史與理論哲學碩士學位,後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攻讀藝術與建築史。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擔任“獨立架構”的策展人,此次再次參與威尼斯,令人備感期待。

東方藝術·大家:您認為現如今的歐洲是如何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

KDJ:這是一個龐大而廣泛的問題。

從我個人角度出發,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充滿了好奇與興趣,這是超越個人品味的一種態度。但中國與中國藝術對於歐洲人是一個很難深入了解的“世界”。要理解這種多樣性的文化並非易事,需要對中國的各個方面進行嚴謹的研究,需要一定知識量的積累。歐洲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看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甚至,有些人將歐洲藝術(西方藝術)當做主流的或“真正”的藝術。過去,在我們的認識裏,每每提到中國藝術便會想起它古老的文明,藝術往往與生活聯繫十分緊密,16-19世紀,來自中國的藝術品都是貴族的奢侈品:漢代的漆藝,宋代的山水畫,元代的青花,明代傢具……;近代,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與衝擊而形成了現代中國美育教學體系;而現代,中國的經濟崛起也帶來了藝術領域的繁榮:政治波普、玩世現實、消費主義、艷俗藝術等各種藝術風格……一時興起。藝術是人類的行為的一種表達,它無需更過多的語言文字的闡述即可溝通,可以説,東西方的藝術從古至今相互影響著走到了今天。如今的中國當代藝術呈現的是百家爭鳴的景象,但也正趨向成熟與穩定的方向。這次“文化·精神·生成”展覽旨在展現中國藝術的多樣性,當然,相對於整個中國當代藝術這僅是一小部分的甄選,但我由衷希望所展出的不同風格作品能讓我們更多的了解當今中國藝術。

東方藝術·大家:在“重探”部分中您是如何挑選藝術家的?重要標準是西方文化以及希望再發現並且加深其自身文化身份的共同經驗?

KDJ:在為“重探”展覽挑選藝術家的過程中,我與一直關注中國藝術發展的全球藝術中心基金會進行了緊密合作。

實際上,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更為關注的是當下中國當代藝術所呈現出的面貌:有別於西方,同時具有東方式的價值體系與情懷。我個人認為擁有民族特性,卻不民俗化的當代藝術可以打動更多人,西方藝術界也必將逐步深入,而且更大範圍的探討東方藝術的創新概念與內涵。對“我是誰”的定位以及何為中國性,是“重探”展覽中的普遍性思考。同時,“西方”世界在不同方面不斷受到中國影響,但我相信“文化·精神·生成”展覽將鼓勵觀者(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重新思考他們在世界的位置。

東方藝術·大家:“重探”部分的參展作品共有幾件?您是如何選擇的?

KDJ:共有26件作品。

我們根據參展藝術家在創作上不同的理念、題材、類別、風格而選定作品和作品數量,既要是藝術家的代表性創作,又要呼應與契合展覽主題,這樣,可以使觀者可以清晰的看到展覽呈現出的脈絡和最佳的展覽效果。

對於這一單元的作品,都是經過慎重選擇與佈置的,可以説都十分具有標誌性或代表性,並且所呈現的核心理念為“新東方精神”的價值觀。其中,蔡國強的火藥爆破作品《鹿與松》、尚揚的大型綜合材料作品《董其昌計劃-No.31》、徐冰的最新立體作品《鳳凰》、李真的雕塑裝置作品《風神》、以及張洹、楊識宏等藝術家的架上繪畫作品,這些藝術家在題材和材料的使用上均體現出東方審美與哲思,中國當代藝術的面貌由此可見一斑。

東方藝術·大家:威尼斯雙年展在當代藝術和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角色?

KDJ:三個世紀以來,威尼斯雙年展一直是藝術界的重要聚集地,展覽規模的壯大,展覽體系的完善,使威尼斯雙年展依然是藝術世界的一件盛事。中國當代藝術在20年的發展中,逐步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嶄露頭角,今年,就有近13個與中國相關的藝術活動出現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愛好者集聚威尼斯,我想威尼斯雙年展是中國當代藝術可以獲得更多國際關注的重要平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