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易新生:名人效應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7 09:54:0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曾聽一個利用某總統聲名推薦新書的説法:書商拿上一本新出版的書去見總統。總統沒有時間看,但出於禮貌還是説了一句:這本書不錯。於是,書商做廣告説,這是一本總統認可的新書。另一位書商受此啟發,也拿一本書去找總統。總統怕再次被人利用,便説:這本書不好。哪知書商也大做廣告,説這是一本受到總統批評的新書。第三位書商找總統,總統一言不發。書商照樣大做廣告,説這是本總統不好評論的新書。其銷售結果可想而知。

名人和名人效應時常都有可能被人利用。

書畫作者為了擴大影響,展示自我,也往往以名人作為“推進器”,借助名人效應,實現宣傳與炒作的目的。運用名人效應本不是壞事,能夠把握分寸,運用得當,是會産生積極作用的。但基於各種原因,許多時候名人效應被過度開發,被無當利用,並且手法多樣。

其一,請名人作序。書畫家風行出版作品集,不管作品有無創新成分,也不管集子有無文化含量,都千方百計地請名人寫序,以求增加附加值。名人或礙于情面,或為鼓勵新人,獎掖後學,時常菩薩心腸,幫人遂願。這樣的序言,大多是溢美之詞,或對作品誇獎一番,諸如融百家之長、自成一家什麼的;或對作者吹噓一通,什麼“著名”啦,“後起之秀”啦,如此等等。評論也好,作序也罷,本應一是一、二是二,不虛美,不偽飾,客觀公正地作評價。可名人們在這方面做得好的似乎不多,借助名人效應,終有狐假虎威之嫌。好的是在這方面仍有清醒之人,例如,葉聖陶先生“最怕為人作序”,一是擔心評價不準,對不起作者,二是擔心評價過當,對不起讀者,於是儘量少做那種錦上添花之事。從中可以觀見他的嚴謹態度與善意想法。這樣的做法令人肅然起敬。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寫《共産黨宣言》時,就沒有請什麼名人作序,但該書照樣産生了劃時代的重大影響,至今仍然擁有大量讀者,好書終歸是好書。

其二,請名人題寫書名。出本作品集也不容易,書名得認真對待,自己書寫吧?好像不配。寫美術字吧?又不甘心。思前想後還是請名人題寫更為“合適”。但凡事都有被人運用過頭的時候,有人嫌請一個名人題寫不夠分量,於是邀請兩個或者多個,甚至請名人題寫賀詞。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併給印在書首。自以為名人題了字,就是對作品的認可。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不但於事無補,而且多少有些“挂羊頭賣狗肉”的成分。殊不知,水準高低歸根到底還是要靠作品本身説話,如此邀請名人題字,于個人作品到底能夠幫上多少忙?讀者心裏有桿秤。

其三,請名人題寫展標。名人支援展覽與比賽也是好事,但名人們時常被急功近利者當作牟利的工具。有的展覽組織方或主辦者“拉大旗扯虎皮”,在錢眼裏跳舞,以唬眾、騙財為目的,借名人之名,儘量組織更多作者參與,以從中獲取更大收益,攬進更多作品。因此名家題字應當慎重,不要充當利欲熏心之人的演出道具,以免好心辦壞事。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名人的種種做法有時可以成全自己,有時也會毀損自己。名人們被追著、寵著、吹著、捧著,常常陶醉在所謂的名人滋味之中,如果不思進取,坐吃空名,必然會為“名人”所累、所困、所毀。因此,在這裡有必要提醒一下某些名人,有些玩法弄不好會將自己僅有的一點面子丟光。名人需要珍惜自己的名聲,不要以為“名氣”一勞永逸,不然很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淺薄浮躁,追名逐利,不是從事藝術應有的心態。從長遠來看,運用“名人效應”是起不了決定性作用的。作品好了,不患人之不知;作品不行,名人再怎麼抬,也是枉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