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包括河北邯鄲在內的8個歷史文化名城因保護不力,致使歷史文化遺産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損,吃了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的黃牌警告。昨天的“兩會”現場,聽聞這一事件,一直在為文化遺産奔走的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拍手稱好:“歷史文化名城應該有退出機制。”
“過去沒有退出機制,沒有警告處罰,文化遺産被破壞的問題才會層出不窮。”馮驥才認為,政府是文化遺産的第一保護人。文化遺産是民族財富,既然交給政府了,政府就有保護責任,不能任人破壞,“10年間,國務院批准公佈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121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也有8566項。文化遺産評得多、評得快,但我們對這將近1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每年有什麼變化並不清楚,保護力度並沒跟上。”
馮驥才説起他的中國夢,也跟“傳統”有關。近年來忙於挽救傳統村落的他,描繪了夢中的古老村落:湖水舀起來就可以喝;牛羊悠閒地在草地上吃草……
“但是如果政府只為政績做事,這些美麗的夢就實現不了了。”
説到政績,他想起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政績考核體系”。馮驥才認為,這一條“很難操作”,“官員的政績考核需要一個標準,但文化是無形的。文化影響人,會影響一個人的氣質,總不能用公民的氣質來作為官員的考核標準吧。”
針對有人提議用文化産業的發展水準作為考量標準,馮驥才説:“這可壞了。”他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會因此産業化。我覺得,對於文化,官員有一顆敬畏之心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