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盧延光:中國美術館應帶頭改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6 09:06:12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廣州藝博院籌建人及首任館長盧延光直言,中國美術館應帶頭改革展覽作品要以經典為主。

"西方國家級美術館經常展出的都是那些歷史上有地位的藝術家精品。要改變美術館的怪圈,中國美術館必須帶頭改革,不能總是再讓經典躺在庫房裏'睡覺'了。"--盧延光

廣州藝博院位於白雲山腳麓湖岸邊,總投資近兩億元人民幣,是全國獨有的集多位藝術家名人館、專題展覽館、交流展覽館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藝術類博物院。作為籌建人之一及首任院長,盧延光為廣州藝博院的建設及發展付出了頗多心血,且設定了諸多先進的運營理念。只可惜,因各種原因,他的理念一一落空。至今,他仍對廣州藝博院及中國美術館事業的發展,仍在進行著深入的思考。

藝博院其實應稱呼為“美術博物院”

收藏週刊:在您眼裏,美術館的作用是什麼?而中國美術館的發展又呈現了怎麼樣的景象?

盧延光:收藏曆史經典,展示地域及人類文明,展現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中國的美術館事業還不到一百年,和西方比,我們還處於“山寨”、“模倣”的階段,目前仍未到全民普及的階段,只是美術小圈子的戲臺,或極少數藝術愛好者的會所而已。

收藏週刊:您是廣州藝博院的首任院長,籌建的具體背景與初衷是什麼?

盧延光:我1992年開始擔任廣州美術館的館長,剛上任就收到賴少其先生的一封信,説準備捐一批作品給廣州,同時建議廣州建一個更大規模的“羊城美術館”。你可知道,當時廣州美術館在越秀山上,面積僅僅200多平方米,多麼寒磣啊。後來,我就召集歐初、林墉等人,最終形成了一個政協提案,市政府當時就接納了這個提案,當時的市長黎子流親自拍板。

收藏週刊:廣州藝博院從籌建到開館,您對此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

盧延光:支援發展藝術事業,政府及領導人的意識與眼光很重要。如果政府沒有意識,藝術界再處心積慮都無濟於事。

收藏週刊:現在回憶藝博院的籌建,您覺得留下了哪些遺憾?

盧延光:就整個城市發展格局看,藝博院位置較偏,且處在高架橋下面,很煞風景。而你去西方看看,美術館都是建在市區的核心地帶。另外,不該稱呼“廣州藝術博物院[微網志]”,而是“美術博物院”,定位上應突出美術,這樣可保持純粹性。中國美術館鮮見經典作品展,非常奇怪收藏週刊:據了解,廣州藝博院原來有一個很大的珍品展覽館,現在卻成了普通展覽館了,具體的情況是什麼?

盧延光:廣州藝博院的古代藏品非常豐富,明清書畫都有一萬多件,不乏石濤、八大山人的精品,這是國內很多美術館難以相比的。另外,藝博院還收藏了很多廣東美術史上的力作,都是很有地域品格的代表性作品。你説,我們是不是應該首先將這些精品展示給大家看呢?於是,建館起初我就決定把藝博院最大的場館拿出來做“珍寶館”,永久展覽大師級作品。而遺憾的是,我剛離開藝博院,這個“珍寶館”就沒了,變成了普通展覽館,讓當代藝術家輪番上演。

收藏週刊:現在這個普通展覽館展示的作品如何?藝術水準應該不低吧?

盧延光:我一直常去藝博院參加藝術家個展的開幕式,總體來説,這些展覽的藝術水準還是不錯的,基本上沒有出現讓人大跌眼鏡的畫家與作品。據我了解,廣州藝博院及廣東美術館等單位,在選取藝術家做個展時都有一個把關的程式,而非胡來。但是,應該控制當代藝術家個展的數量,多讓歷史上的經典重見天日。這個主輔關係必須擺正,可惜國內絕大多數美術館都沒有做到。

收藏週刊:的確如您所言,包括中國美術館在內的大多數美術館成了展覽館,喪失了美術館的其他功能,而又該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況呢?

盧延光:中國美術館完全不像一個美術館,成了徹頭徹尾的展覽館,全國數百藝術家在那裏輪番展覽,而鮮見經典作品展,非常奇怪,這搞壞了美術館的生態。而西方的國家級美術館絕對不是這樣,人家經常展出的都是那些精品,那些歷史上有地位的藝術家。要改變美術館的怪圈,中國美術館必須帶頭改革,不能總是再讓經典躺在庫房裏“睡覺”了。如果連中國美術館都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中國的美術館事業就永無出頭之日了。政府撥收藏經費,一年一個億都不算多。

收藏週刊:記者採訪了解到,美術館頻繁展出當代藝術家作品一個很大的初衷是,通過收取展覽費補充美術館的經費。您如何看這樣的現象?

盧延光:這就涉及到中國的美術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收藏經費實在少得可憐。我在任廣州美術館及藝博院院長的時候,一年的經費最多才50萬元,最少則幾萬元。早在1996年,我去美國考察,了解到洛杉磯美術館的經費多得驚人,政府一年的投入達到了1600多萬美元,相當於我們國家當時一年所有的文物經費。現在從國家到地方,都開始重視美術館及文博事業,釋放了很多積極的信號,但遠遠不足。

收藏週刊:在您看來,對於廣州藝博院這樣的市級美術館,政府應該投入多少才算合理?

盧延光:就收藏經費而言,一年一個億都不算多。你想想,現在市場多熱啊,大師級的作品動不動就上千萬,甚至上億元。而政府就撥幾百萬,怎麼去市場上買東西?而一旦一個美術館連精品都買不來,都收藏不了,那還叫美術館嗎?一個城市還能叫文化名城嗎?這反映出文化部門對美術館的功能還沒有充分的了解。沒有這種認識,你叫他們如何做?中國官員出訪歐洲名城,當地政府都樂意帶他們去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津津樂道于有畢加索、馬蒂斯,而有些官員往往還不知所云。

收藏週刊:如果您還在任廣州藝博院院長,還會做哪些改革?

盧延光:首先,恢復“珍寶館”。其次,到處“抓人”看展覽,聯繫學校、工廠、寫字樓、機關,讓市民都來看展覽。最後,壯大推廣部,廣招義工,給大家做解説員,而不是讓大家走馬觀花地走一遭。歸結一點,讓去美術館看展覽成為生活的習慣。這對於藝術市場的真正勃興,對於全民文化素質的提升,都是根本性的命題。如果連最基礎的工作都做不好,何談文化復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