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誰佔了故宮的地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04 13:58:57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把外單位請出去

收復歷史上被長期佔用的古建築群,被認為是近10年來故宮博物院所做的史無前例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端門地區之前所屬混亂,存在諸多胡亂收費、檔次不高的展覽與商戶,影響了故宮的形象。

按照文化部確定的“端門在2011年‘五一’前劃轉給故宮博物院”的指示精神,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與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分別代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簽署了端門劃轉協議書。

“我們十分珍惜此次端門地區的歸屬調整,端門地區的使用將堅持公益性,堅持為觀眾服務。”單霽翔表示,“對於故宮博物院來説,它的正門就此大大地往前推進,午門和端門之間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文化廣場,使得觀眾在進入到紫禁城之前能夠享受到很好的服務,比如改善購票環境,為觀眾提供飲水、諮詢、輪椅等公共服務,使參觀變成更為愉快的過程。”

大高玄殿位於故宮紫禁城的城墻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區,也已劃歸故宮博物院進行管理,如今正在進行搶救性的修繕,經過科學規劃也會採取適當的方式對公眾開放。同時,在它附近的內務府御史衙門也同樣回到了故宮的管理範圍。

單霽翔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無論是御史衙門、大高玄殿,還是端門、皇史宬(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於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在明清時期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和皇家宮殿建築群渾為一體,密不可分。幾任故宮院領導都恪盡職守,遵循故宮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力求還原紫禁城原貌,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從御史衙門,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門及兩側朝房,一座座文物建築得以回歸,紫禁城更加壯美。”

拆不掉的“屏風樓”

4月5日,記者經過兩道崗亭,來到位於故宮西南角的“非開放區”。從紫禁城城墻西南角樓向東、北兩個方向延伸,就是眼下故宮被外單位佔據最嚴重的地方。

到了這裡,便出現與故宮景區內截然不同的景象。緊靠南城墻的一個偌大的院子裏,停滿了大客車。還有“訓練基地”、籃球場等健身場所。

此外,西華門兩側,緊貼西城墻,有五棟高樓。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副會長晉宏逵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些樓俗稱“屏風樓”,建於1975年,高度超過16米。屏風樓建造時,拆除了西華門兩側城墻的馬道,對古建築造成了破壞。

據説,當年建這些樓是為了擋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稱“屏風樓”。記者在屏風樓前看到,這些樓在西華門兩側延伸很長,但進深卻很小。“並不好使,就相當於個圍墻。”晉宏逵説。

如今,西華門“屏風樓”最北側的3棟裏住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西華門兩側的2棟“屏風樓”及西南角則是某部隊駐軍。“西華門附近是被外單位佔用最嚴重的。現在故宮裏佔用的外單位,主要就是部隊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其他的基本都搬出去了。”晉宏逵説。

他對《中國經濟週刊》回憶説:“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佔用,説來話長。故宮博物院初成立時有三個館:古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當時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識不是很濃,圖書館的大量宮廷藏書,都給了當時的北京圖書館(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後來,檔案館乾脆也不管了,給了國家檔案局,國家檔案局接了一段時間一看忒麻煩,又交回故宮,如此反覆。”

記者查閱故宮年鑒得知,1955年12月26日,故宮博物院院屬檔案館移交國家檔案局領導;1967年7月8日,明清檔案館從國家檔案局回歸故宮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宮博物院與國家檔案局簽訂協議,從當年4月1日起,明清檔案部劃歸國家檔案局。

晉宏逵告訴記者,“這次移交把皇史宬也交由國家檔案部門管理。明清宮廷檔案,是屬於故宮文化遺産的一部分,當時把它交出去的決定,按現在完整保護文化遺産的認識來看是個錯誤。”

晉宏逵説,早在2002年故宮大修啟動以後,國家已經批准第一歷史檔案館擇址新建。“2003年,國家發改委就批復了檔案館遷建工程立項,要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遷出後,舊館應拆除,儘快恢復明清故宮歷史原貌’。”晉宏逵認為,五棟“屏風樓”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故宮的形象和建築格局。但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尚未擇好新址。

除了第一歷史檔案館,西華門附近還有某部隊的駐軍。“每天數十輛大車從西華門出入,對文物的影響太大了。”晉宏逵説。

記者了解得知,目前西華門不對遊客開放,遊客不可以從此出入。

晉宏逵指出,“我們2003年做的規劃中,將現在位於文淵閣附近的消防隊遷至西南角,這樣消防隊方便從西華門出入,也方便在故宮宮墻內交通。但這個方案是以部隊搬遷為前提的,這有待中央有關部門下決心。”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