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蘇佳:“亞洲當代藝術”繁榮下的憂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30 10:13:4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記得應該在2006年春拍,紐約蘇富比首次開設“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從此引爆了以中國為主導的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一輪大牛市,標誌之一便是張曉剛明星藝術家的地位確立。儘管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波動劇烈、前途未卜,但“亞洲當代藝術”的概念似乎已經深入人心,中國大陸地區甚至自信的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到了與西方標準分庭抗禮的時候了”。

近日翻閱日本當代藝術圈著名的經紀人、畫廊主小山登美夫的書《當代藝術商機》(台灣版),其中一節內容很吸引人,觀點有些振聾發聵:

首先小標題觀點鮮明:“亞洲限定市場”並非世界基準。

小山登美夫認為:雖然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阿拉伯産油國等富裕階層的資金,大量流入當代藝術市場,會逐漸改變藝術市場的未來走向。但是,“我覺得根本是短視近利的暴利主義,令我憂心忡忡”。

這位捧紅村上隆、奈良美智的著名經紀人始終認為:以往,歷史悠久的拍賣公司只處理已經確立一定評價的藝術家作品。美術基準確立於歐美,即使是亞洲作品,也都並列在同一衡量天平上,進行評價。因此,買家也深深信賴拍賣公司。

但拍賣公司畢竟屬於“唯利是圖”的商業機構,面對兇猛的錢潮不可能心如止水,於是因應市場需求,越來越頻繁的僅限亞洲當代藝術作品的拍賣會紛紛舉辦,而且深受國際性的歡迎。

小山登美夫的畫廊也“收到拍賣公司不少這類的徵集邀約”,但他“一概拒絕”。因為他固執的堅持“原本應該創造國際合理正當價值水準的拍賣會,竟然排除歐美藝術作品,只限定亞洲藝術,這種做法根本欠缺世界性基準。”

面對“亞洲當代藝術”迅猛的發展,小山登美夫猶如不合時宜的衛道士般這樣吶喊:二次銷售市場制度一旦瓦解,就無法打造健全基礎的市場,而流於只是以金錢交易藝術的世界。“如此一來,藝術市場將無法無天,導致泡沫經濟迅速瓦解,作品價格急劇跌落。最後遭殃的將會是藝術家、畫廊、收藏家、投資者等,無一倖免。”

《當代藝術商機》這本書寫于2008年,出版于2010年,今天讀來依舊感慨。雖然小山的“歐美標準無法撼動”觀點令人沮喪,但我們又不得不對國內當代藝術市場中瀰漫的“樂觀、狂妄”情緒,憂心忡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