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我們當代的繪畫的還有價值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10 10:33:2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數次參觀2011畢加索藝術大展,深切感受到大師作畫時的心境,可以説是一種極高的享受。看他的作品很難用“卓越的技巧”、“完美的構圖”這類常流於評論家筆端的詞句,面對作品只有發傻的份……但我也發現參觀的人群中小不點的學童則興趣盎然,歪著小腦瓜,不時抿嘴發笑;帶著耳麥,聽著解説的不少觀眾的神情仍是一頭霧水很難真正品嘗這場難得一見的藝術盛宴,我問了不少畫畫的朋友:畢加索畫展看了嗎?回答令我哭笑不得:不去湊熱鬧,沒啥意思,伊有了名氣後就瞎畫了……這些朋友都是響噹噹的畫家,頗有些名頭,不少正忙於“創作”或為完成定件在爭分奪秒地奔走……的確看畢加索畫展,對於一個以作畫為畢生事業的人來講是要勇氣的,當今不少大畫家站在畢加索作品前,馬上成了無知的小學生站在老師面前,那副窘態無法言表:自己那兩下子的水準與他老人家相比頂多算得上是個藝術的業餘愛好者,那些平時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才華幾乎等於零。

畢加索生於西班牙小鎮,成名于巴黎蒙馬特高地的窮藝術家集聚地,在香水與時尚為代表的大都市裏,你手頭沒兩下絕招很難在此混下去。尤其在不求最好,只求最新的這唯一時尚標桿的需求下,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才華出眾的青年以他超人的體魄所具有那取之不盡的精力找到了他要表達的世界。上世紀初葉,他徹底地摒棄了對實物情景描繪這一延續了數百年的繪畫手法。將臆念、期望、憤怒、指責、破壞、毀滅全都拋灑到了畫布上,當然也表達了不少對女性的柔情與不加掩飾的佔有欲。這一切受到了當時在歐洲各國年輕人中流行的“無政府主義”絕對自由思潮對文學藝術的深刻影響及改變陳舊世界的夢想,以他為代表的當時標以“先鋒畫派”的那群藝術家有勃拉克、杜菲、德朗、馬蒂斯、弗拉孟克以及當時號稱才華抵得上兩個畢加索的美男子莫迪裏阿尼,這群無視傳統,力圖變革的年輕人徹底改變了當時的藝術界,進而改寫了藝術史。

看六十余件畢加索作品,可看到他藝術脈絡的運作軌跡,只是可惜他的一線標桿作品已經流到了全世界各個大收藏家與大博物館中,無緣一見真跡了,最想見的是他受凍挨餓時的那些入骨三分的作品。據史料記載當時這群藝術史上的先行者連續一個星期沒吃過一頓飽飯是常見的事。但那個時期的作品如今在藝術寶庫中已被奉為經典。我突然發現不是我們沒有才華,而是我們如今吃得太好了,滿足的胃中大量的油膩躥到了腦子裏——已全然沒了改變自身精神狀態、奉獻藝術的可能。畢加索那句奉為神明的:“對藝術要像帝王般思考,像奴隸般去勞作”的話,我們的藝術家中有幾個能做到。

在參觀畫展後的歸途中有人問我畢加索是否過氣了?我回答,這個問題沒有討論的必要,畢加索藝術讓人最受用的一點是:藝術是鮮活的,又是杜撰的、虛擬的,但他的情感非常“古典”很赤誠……

他的變形誇張、扭曲疊加為了什麼?很簡單,既為了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更為的是讓所有人記住他,跟得上他的夢……這條藝術法則在今天依然沿用:凡是讓人記得住的作品,並非在他的所謂思想性,而在他處理手法上的獨特,即人格上的特立獨行。

那我們畫的這些難道沒有價值嗎?

從當代藝術理念上去看好些所謂的“傳世”之作都是落伍的、不值一提的。落伍是指作品的藝術定位,無休止地重復前人的手法是可悲的,這已是老生常談了……

成名後的畢加索每個週末會放下手中的畫筆與那群志同道合的畫家在藝術史家康惠勒家中就著晚餐後的聚會,熱切討論哲學及諸多藝術方面的問題直至淩晨,他與他們的不懈努力引領並有效地改變了整個西方藝術界。

今天看到的畢加索作品大都是那個時期的縮影,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法國等歐洲國家的相繼解放,畢加索這個代表當代藝術思潮的大師用他的實際行動解放了藝術,為今天的藝術創作開闢出了一片極為廣闊又輕鬆之至的天地。相繼成名的達利、米羅、德庫寧、杜尚、貝克曼、摩爾等均成了當代藝術史的代表人物……

今天的藝術創作不需要你去苦思冥想,則需要你睜大眼睛看世界,捧出鮮活的心去感受生命。今天好作品的定義不再是深入細緻地描繪刻畫某個神情與物體,而是作品中可感到的涌動在每個人的心頭的那份狂熱、那份恬靜、那份生命禮讚,那也許就是掠過畫面驚鴻一瞥的數根線條在你心中激起的漣漪,也許就是擺放得當、構成絕妙的色塊對你視覺渴望的美妙安撫,也許就是每每路過那尊城雕給你帶去的特殊的慰藉。(尹中)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