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林:行為何以能夠成為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1 17:23:48 | 文章來源: 雅昌網

藝術對日常事物、物品、圖像、行為的利用,是為了拓展藝術資源而不是為了混同於日常生活,這是我們討論當代藝術問題的前提,不然的話,我們就只能去宣佈藝術不再成其為藝術。

行為藝術之所以為人痛恨,不僅因為它常常著眼于意識形態反抗性,而且因為它經常以藝術的名義混淆藝術與生活,以此激怒那些對藝術保持邊界要求的公眾。在這裡,藝術家以乎有理由指認自己的任何行為包括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屬於藝術。由此藝術的個性自主變成藝術家對公眾的專制,藝術家審美特權在行為藝術中最容易達到無限膨脹的地步,當批評家把行為藝術視為繼裝置藝術之後更為“前衛”的樣式時,行為藝術為出風光者所利用,乃是自然而然的事。在中國,批評家喜歡運動,而急功近利者總有一付革命的面孔。

行為藝術以人自身及其行為作為藝術媒介,當屬於當代藝術中並列于架上藝術,實呈藝術(包括裝置藝術和環境藝術)的另一藝術系統,行為藝術既然是藝術,它就不能等同於生活,也就是説作為藝術的行為必須和日常行為劃清界線,這裡所言的日常行為包括神精病人的日常行為。行為藝術不是裝瘋賣傻,不是做神做鬼,不是心血來潮的動作,更不是故弄玄虛的自我推出,它是嚴肅的起于自身而超越自身的交際活動,它是深刻的起于行為而超越行為的精神活動,唯其是精神的是交際的,它才可能是藝術的。

行為藝術所言的行為,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但無論正常與不正常都必須具有非常意義,這才是最重要的。正常行為的陌生化是其産生非日常意義的基礎,比如孔永謙的文化衫,印出的文字內容和發售的當下背景有一個觸動社會神經的時間差,其機智是幽默的,其幽默是機智的,而這種機智與幽默中蘊含著藝術家對社會的深刻理解,反省和批判,讓人一目了然而又心領神會,不論是作為波普藝術還是行為藝術,孔永謙這個作品都是第一流的。藝術即使以最普通最流行的方式介入生活,它是在精神上也是異在的,異在即是獨立和批判,這就是孔永謙的文化衫不同於其他文化衫的本質區別。

不正常行為可以理解為超常,如台灣藝術家謝德慶以一年為期每隔一小時在打卡機上打卡一次,晝夜不息。超常意味著超常日常和超越日常,使行為的意義非日常化,試設想,如果謝德慶只是每天打一次卡,有什麼意義呢?超常即是使行為極端化,使我們對行為的感覺尖銳化,行為藝術的不正常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反常,但這種反常不是精神病人失控的異常,而是對正常充滿智慧的處理,或者説反常的意義化即是正常的異樣化,比如朱發東的《尋人啟事》,其張貼啟事的行為是正常的,但張貼廣告尋找自己又是反常的,由於這樣反常,正常行為被異樣化。反過來,又由於正常對反常的襯托,反常行為被意識化、意義化,從而引發我們對商業文化中自我獨立的關注。比較一下他後來在北京所作的《此人出售,價格面議》,背著賣身廣告行走街頭,由於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反常的,沒有正常和反常的轉換,沒有從日常行為向非日常意識的昇華,所以也就沒有屬於藝術的精神價值。

行為藝術並不是一種可以掉以輕心的藝術,它是一種社會表演,但並非任何社會表演都是藝術。表演可以在日常環境中也可以在構置環境中,但不論生在何處,正常行為的陌生化和反常行為的意識化(即日常行為的非日常化)才是其産生意義的基礎,而意義的膚淺與深刻則取決於行為和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的關係。人的行為在社會中發生,即便是自然行為,比如睡覺,也會打上社會烙印,比如和誰睡覺、睡在何處、睡得如何等等。因此人的行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規範、規則、規定)中發生。行為藝術可以正是提取了行為和環境、和制度的相互關係,洞察到精神在這種關係中的動向,使之作有意義的鮮明呈現,從而使人反省人自己建立起來的但又反過來制約人、壓抑人的種種文化規約。

行為藝術從更本質的角度看,它不僅是關於行為的藝術,而且是關於行為制度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講,行為藝術是對人的同情和關懷,是對人的行為自由更是對人的精神自由的投入和關注。當然這種自由不是個人主義的絕對自由,由此行為藝術需要明確的道德界限,即是説一個人的自由必須也只能以他人的自由作為邊界,比如你可以侮毀傷害自己,卻不能無端侮毀傷害他人——即使打著藝術的旗號。謝德慶把自己關在鐵籠裏一年,他並沒有把別人也關進去。黑燈瞎火,突然襲擊,潑人一身墨汁,然後稱之為行為藝術,這樣的做法只是生活中的損人利己的小動作,其實與藝術沒什麼關係。法國在革命時期的女政治家羅蘭夫人在遺言中説:自由啊,多少罪惡汝之名以行。今天也許我們應該説:藝術啊,多少虛偽汝之名以行。

行為藝術是容易産生轟動但卻不容易取得成功的藝術,迄今為止,美術史上成功的行為藝術作品並不見多。行為藝術的觀念性容易使觀念和行為作簡單的結合,但這種結合要達到虞智、深刻的思維水準卻有相當的難度,藝術必須是對難度的超過常人的克服。在國內的行為藝術中,張隆的《蘋果開釋》是一個成功的範例,他選取蘋果作為行為方式的對象,有其藝術史和文化史的敏感和豐厚的語義背景。而他開釋蘋果這一題材的新性、綜合性、充分程度和智力水準則為人所不及。他把吃蘋果的行為,朗誦百科全書“蘋果”條目的行為和用各種工具、手處理蘋果的行為並置一處,形成反差和互親,使發生其間的日常行為和反常行為(如鑽進、切割、提補等)完全納入精神觀照之中,作品過程構思完整,操作機智,蘋果及其有關蘋果的行為在此成為一種文化象徵——文化荒誕與生命還原的象徵。這個活動有濃厚的哲理性,其觀念性很強但又充滿悟性,和那些只是把某種觀念簡單地加之於某種行為之上的膚淺庸俗之作不可同日而語,在此我想説的是:批評的任務是要保護藝術的品質,對那種打著前衛的劣質産品,完全沒有必要趨之若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