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當代藝術”離百姓有多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2 18:09:51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近年來,隨著北京宋莊、798和草場地等眾多藝術區的日益興旺,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國際藝術市場迭創佳績,以及大眾媒體對當代藝術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強,中國當代藝術開始超越狹小的專業圈,逐漸進入普通百姓的視野。然而,中國當代藝術與尋常百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繫,兩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距離,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藝術與大眾的關係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永恒話題。披覽人類藝術史,藝術與大眾就像是一對同向而行、彼此相隔、永難靠近的情人。通常的情形是,不管是自命不凡,還是被奉若神明,被稱為繆斯的那位藝術女神,不是孤芳自賞地藏身於聖潔的繆斯廟堂,就是潔身自好地隱居在幽靜的象牙之塔。超凡脫俗是她的品質,喜新厭舊是她的習性。她永遠需要大眾的追求和仰慕,但對大眾的趣味和願望又總是置若罔聞,每當大眾覺得自己已經走近她的身邊,看清了她的芳容,她又會立刻換上新的面孔,奔向了新的驛站。對於癡心不改、追逐不息的大眾而言,藝術永遠是一位可望而不可及的孤傲情人。

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似乎出現過一個藝術與大眾情投意合的“蜜月期”,這段佳話源於藝術女神史無前例地“下凡”經歷。1913年一個名叫馬塞爾·杜尚的法國畫家扔掉畫筆,發動了一場“觀念主義”藝術革命,他將一個帶有車輪的自行車前叉,倒置固定在一張圓凳上,就此算作他的一件藝術作品。1917年,他又變本加厲將一個男廁所用的陶瓷小便池簽上名直接送到藝術展覽會展出,這類反傳統、反美學的“現成品”藝術創作宣告了這樣一個神話:“什麼都是藝術”。20世紀60年代,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于斯將藝術的範圍擴大到自我和人類的種種行為活動,通過這類被他叫做“社會雕塑”的行為藝術,他向世人宣稱:“人人都是藝術家”。杜尚及其門徒將藝術女神拉下聖殿,撕掉她美麗的外衣,將她弄得蓬頭垢面甚至醜陋不堪,其目的在於彌平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取消藝術家與大眾的差異,但是,這樣做的結果非但沒有拉近藝術與大眾距離,反而擴大了兩者間的鴻溝。

進入當代藝術時期,在西方,觀念藝術已經變成了新的美學,也就是説,觀念藝術已經獲得了美的形式,無論是材料還是製作,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影像藝術已經今非昔比,精美的材料與考究的製作,使得這類作品高度契合形式美的法則,甚至獲得了美輪美奐的動人效果。西方當代藝術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視覺藝術的局限,而增加了聽覺乃至嗅覺因素的運用,並且倡導作品與觀眾的互動。不過,在這樣的互動中,觀眾仍然處於被動地位,因為他們是按照藝術家設定的程式來進行作品的欣賞、完成作品的解讀。我們看到,在當代藝術階段,藝術再次成為擁有專門技術、特別是電腦技術的專家的專利,藝術女神重新回到了美的殿堂,而普通大眾則繼續保持著仰視的身姿。

在文革極左時期,我國曾經有過一段藝術大眾化的歷史,在為工農兵服務的藝術創作原則的指導下,藝術變成了圖解政治的工具,這種“低智化”的藝術看似滿足了大眾的需要,但它在降低自己品格的同時,卻絲毫沒有提高大眾的素質。在那個瘋狂年代,藝術的墮落成為歷史倒退的形象證人。在中國藝術史上,這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荒唐歷程。

改革開放30來,中國當代藝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對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學習模倣期,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當代藝術已經進入了一個獨立創造的新階段。中國當代藝術對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巨變時代的中國社會、中國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它不僅對我們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警示,也給我們展示出未來的希望。雖然與西方當代藝術相比,中國當代藝術無論在藝術形式的豐富性與新穎性上,還是在表現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著相當大的距離,但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中國當代藝術仍然不是一個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對象。

藝術與大眾之間,小而言之,是專業的差異(尤其是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任何專業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知識與技能,所謂“隔行如隔山”,任何人要想掌握本專業以外的知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而言之,是精神與物質的分野(藝術作為意識形態組成部分,理所當然與構成經濟基礎主體的尋常百姓相距遙遠)。無論古今,還是中外,藝術永遠是開啟智慧、慰籍心靈的靈丹妙藥。從這個角度看,藝術與大眾之間,也就是大腦與腸胃、心臟與下身的距離。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藝術的價值往往與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成正比。也就是説,與大眾距離越遠的藝術,其價值越高;反之,與大眾距離越近的藝術,其價值越低。正因為如此,藝術永遠渴望超凡脫俗、創新求變。上述西方現代藝術的種種離經叛道,雖然與大眾格格不入,但其突破傳統、挑戰陳規的藝術觀念,不僅給西方人帶來了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而且對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對於尋常百姓,即使他們看不懂、甚至從不關心當代藝術,也不妨礙他們成為當代藝術的受益者。

實際上,與'85新潮時期藝術家居高臨下、自命不凡創作立場不同,中國當代藝術家已經改變了策略。如何用樸實的藝術語言表達深奧的寓意,如何讓藝術更好地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説,要拉近藝術的大眾的距離,主要靠大眾的自我素質的提升,因為藝術永遠是為那些想要理解並親近它的人而存在的。當然,大眾文化修養的獲得則依賴社會系統工程的完善。強大的物質文明基礎、系統的藝術知識教育和每個社會成員對崇高精神的渴望,都是造就懂得藝術、懂得審美的萬千民眾的必要條件。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即使中國當代藝術遠離普通大眾,它也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提高中國民眾生命品質的重要力量。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壇上的影響證明,它已經真正變成了中國當代文化走向世界、迎接挑戰的軟實力。

讓藝術走在前面,我們跟著,不遠不近,三步最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