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威尼斯雙年展人物之楊茂源的“秘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25 16:38:5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第五十四屆(2011)威尼斯雙年展將於6月4日拉開大幕,近日,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彭鋒已攜五位代表藝術家飛往威尼斯進入最後的緊張布展工作。

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方案主題為“瀰漫”,以花、茶、香、酒、藥五種氣味為線索,既代表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幾個方面,同時“味道”的表達也更符合中國美學特徵,讓威尼斯瀰漫中國味。

楊茂源的作品呼應為中藥,他把藥裝進手拉坯的小陶罐,這些圓形的陶罐將自由堆放在場館的任何地方。策展人和藝術家希望這個散發著“藥味”的小器物將被由觀眾攜帶至威尼斯的各個地方……

楊茂源的“秘密”

我覺得展覽的這個整體思路挺有意思,而“瀰漫”這個主題和我的作品的關係,我曾經和彭鋒反覆討論過幾個方案,後來逐漸地修正,慢慢地就到了現在這個狀態。比如他最先跟我説,要通過“中藥”這個切入點著手創作。我的理解在於,“中藥”並不僅僅局限于治病救人層面的“藥”的層面,它更是中國人對於事物的一種認識方法。因為中藥與西藥關於治病的概念不一樣,中藥的精髓在於疏通與調理,這是一種基於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具體差異。

它其實代表著東方式的思維和看待事物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也避免直接切入“中藥”這個具體的概念來構思和創作,而是索性就從“藥”這個指向性沒有那麼明確的對象入手。

最後成型的作品是一個很小的手拉坯的陶罐,口非常小,這個小“器物”沒有任何的特徵和線索,當我們去表述它的時候,我可能用“陶罐”、“器物”、“塤”(因為它可以吹,並且發出聲音)來形容它,但是在製作的時候,我反覆跟那些師傅説:做完之後,讓人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因為它沒有一個具體的用途,比如説像花瓶,或者能裝水,其實它本身什麼都不是。在展覽現場,我會將它們堆放在地上,如果有人感興趣就可以拿走,他可以吹著玩或者什麼也不做,僅僅作為一種紀念。這個東西就會通過不同的人被傳播,你也不知道它們最終會在什麼地方,有的人可能就給砸碎了,有的人或許當紀念品一直留著,那麼味道就一直在裏面。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這件作品又和“瀰漫”的主題和“藥”有什麼關係呢?其中的聯繫就在於這件小器物會散發出一種味道,正是這種能夠清楚地被感知,但是又看不見摸不著的味道讓它變得有意思。玄機就在於我在製作的時候加入了一些讓它産生氣味的材料,於是,這種讓人聞起來很舒服的味道如同一個秘密一樣,從這個其貌不揚的物件中透了出來。當你從小口透進去看,裏面的空間裏空無一物,如果你非要想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味道,你可以把它砸碎,但是砸碎之後,這個器物本身就沒有了,我的這個作品也就消失了。這裡面實際包含著一種東方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態度。我之所以選擇用這個作品跟觀眾進行交流,實際是想最大限度地去呈現我們自身的一种經驗。另外,我給它賦予最樸素的外觀,就是一個粗陶製品,而且如果發聲,也帶有塤的那種古樸渾厚的特質。

我把這個作品的中文名字叫作“器”,就是陶器和器皿的“器”。我們覺得就是任何事情都包含著“器”的概念,它都有一個殼和裏面內容的關係,也就是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次英文標題的翻譯也很有意思,我並沒有取“器”的直譯,而是稱作“沒有事情是看不見的”(All things are visible),因為漢字的可解讀和闡釋的空間太大了。相比較寬泛的有些不著邊際的“虛”,我反而更喜歡這種特別實的東西,比如一個杯子,我寧願它呈現出來就是一個杯子,但這並不妨礙杯子可以包含其他的意義。因此我採用這種翻譯,也是希望通過它來揭示這個作品本身的一個意思,並且讓見到這件作品的人,和拿走“作品”的人注意到我的這種用心。

“沒有事情是看不見的”,這實際在説隱藏在陶罐裏的秘密。另一方面,這個英文名字幾乎代我闡明瞭我作品的一個意圖,即:世界上並不存在秘密。為什麼這麼講?這種氣味好像一個秘密一樣隱藏在器物內部,但是通過它散發的氣味我們又明確地感知到了它,並且這種作用於嗅覺的氣味和可視可觸摸的器物融會,他們於是實現了混雜而難以拆分。(采編/楊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