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衝動是魔鬼:中國藝術經濟新趨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0 23:49:22 | 文章來源: 藝術批評家網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藝術市場體系發展過快,動員資金量過大。無論是文交所、藝術基金、藝術品期貨,還是拍賣行、藝術托拉斯、連鎖美術館,中國藝術市場體系所呈現出多線索、多層次的齊頭並進勢頭,已與國際藝術市場模式完全不同,它不再擁有借鑒和模倣的對象。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場閃現了近一百年來藝術史上難得一見的整體創新態勢。

    一直以來,歐美主導了當代藝術的原創。短暫的十多年的歷史中,針對威尼斯雙年展、泰特和MoMA、蘇富比拍賣行、藝術巴塞爾、古高軒和白立方、ARTFORUM,中國現場出現了上海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保利拍賣行、藝術北京、唐人畫廊和長征空間、LEAP。中國藝術生力軍不止一次的將海外模式拷貝回來,成功演繹本土化。近年來,發生在北京、香港、新加坡、迪拜現場的一系列藝術事件證明,當代藝術新的全球市場體系正在以亞洲為中心迅速建構起來。其中的亮點無疑是北京和香港。然而亞洲各國模式之間,就算中國和日韓之間,卻沒有什麼可借鑒性。日韓對歐美體制更多的是模倣和追隨,中國則著眼于借鑒歐美模式後的自主創新。這種中國藝術體制的變革正在日新月異地演進,從而組裝或發酵出多種多樣的可能性。

    事實上,正如美術館商業化在中國已經狂歡式地發展了七八年,不僅産生了以民營美術館為中心的一個藝術托拉斯的産業鏈,而且迅速誕生了今日美術館集團、民生現代藝術館集團等行業巨頭式的樣板。它們的發展尚有許多不確定性,但是其風險與希望共存的前景,畢竟策動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提升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能見度。相比較而言,歐美美術館一向拒絕商業化。除了古根海姆模式以外,鷗美在美術館商業化問題上的爭論由來已久,體制創新也存在著價值觀上的障礙。泡沫經濟之後,日本的藝術産業鏈較封閉,藝術運營系統和市場終端的統一定制也許也限制了藝術的自由成長。中國藝術體制激情創新的長尾效應,已經孵化出不少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盈利性的自身存活機制。

    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是投資主導收藏和消費,是二級市場主導一級市場。這種逆反式的體制創新和市場創新也許是一個野蠻生長的怪胎,但它卻與中國本土文化環境、生活形態的更糾結、更密切相關。中國藝術市場體系與以畫廊為主導的傳統歐美藝術市場迥異的發展態勢,似乎難以打造全球標準化的産業鏈。但是,中國藝術市場體系卻可能擁有商業模式創新的巨大潛力。可以預計,在未來兩三年內,藝術品和藝術産業的投資熱度在中國仍將不斷升溫。但是,對於藝術創業者而言,盤活地産和資金,甚至上市融資,都只意味著成功的第一步。(文/顧振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