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本報記者盧偉山攝
馮遠作品《世紀智者》。
來甘調研的馮遠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就藝術家如何在傳承歷史與積極創新、私密化體驗與社會責任的承擔、藝術樣式的多樣化選擇和人類共同理想訴求的堅守等中國藝術家當前普遍面臨的困惑和思考,以及關於中國藝術作品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品質等問題做了專業的闡述。同時,作為一位非常熱愛和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知名藝術家,他還對甘肅藝術近些年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認可,並對甘肅藝術家今後的創作方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尊重傳統與積極革新“就我個人而言,我是非常重視和喜歡畫重大的歷史題材的,我的作品《保衛黃河》、《屈賦圖意》、《世紀智者》等都是這類題材,但我更注重對當代中國社會的關注,在我看來,這兩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關於如何在尊重傳統和積極革新中實現找到平衡點,馮遠這樣表述自己的觀點。
“我覺得作為一個當代的藝術家,反映當代生活是其天然職責,但是通過對歷史的重新理解去重新書寫和表現歷史,這也是當代藝術家需要完成的使命。中國的歷史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歐美博物館普遍陳列著從文藝復興時期到法國的印象派再到後期的現代派的歷史作品,你能在這些博物館裏看到一個國家的歷史變遷、文化藝術的傳承。所以我覺得今天的藝術家,畫什麼,怎麼畫,寫什麼,怎麼寫,都有著充分的選擇自由,但是我覺得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藝術家,一個對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熱愛的藝術家,同時對它們持有敬畏精神的藝術家,有使命感的藝術家,他一定會對中國的歷史和當代歷史和中國的現代都持一種積極投入、積極參與的態度,作為藝術家,不論是用音樂也好,寫作、攝影、畫筆也好,都有責任去表現這個國家的歷史、現在和未來,儘管未來我們目前還不確知,但是因為藝術家更敏銳更富有直覺,所以我認為對藝術家而言,歷史的、當下的、未來的,都是他們創作的題材,”馮遠説。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未曾中斷的古代文明,中國在每個歷史時段不論興衰起伏,都曾經對人類文明、對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們更應該主動挖掘自己古老的文明,從來沒有説只要創新而沒有知識的積累和傳承、延續,我不相信任何一種創新是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他進一步闡述了傳統與革新之間的關係。
國家形象和中國氣派
馮遠認為,中國目前可以説具有正在發展、形成中的當代藝術,還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成熟、成功的當代藝術,也就是還沒有形成真正能展現國家形象和詮釋中國氣派的藝術作品。
在馮遠看來,國家形象和中國氣派,是一個既抽象又具體的概念。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人的形象一直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目中發生變化,在向著一個更富強、開放、自信的方向變化。在藝術創作中間,所謂國家形象和中國氣派必須表達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觀、理想追求,和所應具有的傳統文化的美德和道德感。同時,具有國家形象和中國氣派的藝術形象,保留了一些我們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元素和符號,同時在現代的發展當中不僅吸收了現代中國的東西,也吸收了國際上其他各民族現代藝術的精華部分。
“這樣最終形成的既不同於中國傳統又不同於西方現代、唯有中國才有的現代藝術形象。而這個形象又能充分體現現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精神狀態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中國氣派和國家形象的藝術形象。”馮遠表示,“當然我們不能指望一件藝術作品、一首詩歌、一本小説就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形象,這需要一批既有中國國家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訴求、審美理想,同時彼此之間又有鮮明的個性的藝術作品,在藝術技藝上要非常精湛,而且被各國同行所廣泛認可,才能真正代表中國的氣派。否則的話,很容易流於一種口號。”
藝術家必須有所擔當
關於新的創作氛圍下,藝術界關注社會的作品相對稀少、而熱衷於私密化體驗和個人情感宣泄的問題,馮遠的看法非常明確,“藝術家必須始終關注社會,”他説,“藝術家可以追求不同的風格面貌,既可以對現代藝術包括前衛的樣式進行探索和尋求,也可以在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和創新,但是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必須關注和追求,比如社會的進步、人類共同的理想追求。”
“目前確實有相當多的藝術家缺乏參與社會的意識和主動關注社會的意識,尤其鼓勵藝術多元化、創作氛圍相對自由和輕鬆的今天,我們面臨很多瓦解崇高、遠離生活、沉迷于眼前一個狹小天地的人,他們過度追求個性化、私密化的東西,而那些體現理想、抱負、公眾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東西越來越少。這不是一個好現象,這是今天的藝術家應該警醒和反思的現象。任何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他的傳世之作中,必然有他在文化藝術技藝方面的貢獻,但更重要的一定是他對自己所處時代人們普遍追求的東西的關注和思考,離開了人類和社會這些厚重內涵,很容易淪落為一種炫技派,或者追求一得之見,或者滿足於一種技術語言的翻新,而這樣的人,距離一個大藝術家還是比較遠的。”他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