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曉波:讀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4 09:04:3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楊希雪先生的山水油畫,水彩風景,以水墨為基礎的“紙團印染綜合技法”新畫種,“變象視覺藝術” 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這些視覺創作都從自然出發,雖來源於自然而又非照搬自然,是一種由自然美至藝術美的昇華。讀此詩,由可見。

正是在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精神驅動下,促成了楊希雪先生的自覺的文化變革意識,形成了獨特的、創新的視覺文化的形式。

楊希雪"變象藝術"足跡, 在時間上始於1972年1月;在視覺表達層面上,體現于全方位觀景理論體系的”微觀山水(亦稱抽象山水), 和1998年宏偉的"文化五千"世界紀錄長卷,至2010年1月中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 變象視覺藝術” 到此己完全成熟。這一脈相承的連串藝術創舉, 都為世界視覺文化做出了重要奉獻。

無論“變象視覺藝術”中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還是微觀山水(亦稱抽象山水),以及《錦鯉圖》和《文化五千》, 都是對大自然進行的一種主觀抽象形式的舒發。要説這些畫很抽象也行,但實際上又很具象,每一個局部都是一個抽象的局部,但在整體上形成一個整體的具象的畫面。楊希雪先生非常注重哲學觀念的深層思考,不滿足於表層的直觀形象的表達,尤其在客觀的自然景物面前,要有自己主觀意識的發揮,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主觀客觀統一。這種奇而不奇的效果追求,正是抽象與具象統一、微觀宏觀統一,亦可全方觀景的視覺新文化。

作為一位華夏子孫的楊希雪,他的“變象視覺藝術”,融匯了中國傳統繪畫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繪畫理論。中國古代藝術家有提倡“師造化、師自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寶貴經驗,故他宣導“師造化和師自然”,從而再融入當代的科技力量,使他的“變象視覺藝術”有嶄新的時代文化內含。

四、實現視覺文化時代的審美轉向

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視覺文化,在當代的演進典範,而且,為我們提供了對審美現代性的評判範例,提供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匯中的審美現代性的重要資源。

楊希雪的視覺藝術的突出轉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轉型體現在自然中脫變,獨創出可寫實亦可抽象的“紙團印染”視覺藝術,通過東方獨有的傳統水墨媒材,展現抽象與具象統一的恢宏、微觀與宏觀有機對立統一的哲學文化觀念。第二個轉型體現在走出傳統,構建全新的理論體系。由垂直透視,全方觀景,抽象具象統一,微觀宏觀統一。畫面的無限延伸和無限分割性;在不同角度、不同距離、都有不同感受的可變性。從抽象山水系列,吉尼斯世界長卷,一直到2010年的太空漫步系列而達到高點。現在”變象視覺藝術”體系正式成熟而面世。

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在視覺繪畫基礎上,結合現代影視技術所呈現的視覺感受,已不再是繪畫本身的效果。通過數位影像的介入, 擴展、豐富了視覺形象,使靜止的繪畫動起來,使空間維度發生無限變化、轉換和運動,實現了視覺形象的再造。

大約從20世紀60至80年代開始,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理論的轉型,“大眾藝術”和“圖像文化”,擴展在人類的生活之中。多學科的跨界吸納,成為當代藝術的又一特徵。科技進步,被運用於視覺文化:網路媒體、數位媒體、手機媒體被普遍成為視覺文化的新生表達趨勢。無疑的證明:傳統的、經典的、慣性學院派的藝術史,正在走入了跨學科的、多元性的新藝術轉向之中。由此帶來了“圖像轉向”的視覺文化研究與實踐,成為了當代學術和文化研究的又一重心。正如江蘇美術出版社社長顧華明先生,在他主編喬納森· 哈裏斯(JOnathanHarris)的《新藝術史批評導論》時所言:“人類的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和圖像文化兩大類。文本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更系統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符號系統。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倣和想像,所創造的另一種表現與傳達方式。在文字還未出現之前的史前時期,原始人類就己經開始製作圖像。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如果説文學、哲學、語言學研究的主要物件是以文本系統為主,那麼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則主要是以圖像作為其研究的物件”。喬納森· 哈裏斯(JOnathanHarris)是英國當代視覺文化學者,英國利物普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著有《聯邦的藝術與國家文化》,《現代主義的爭論:40年代以來的藝術》,《現代文化中的藝術》,《新藝術史批評導論》等多著作。喬納森· 哈裏斯通過《新藝術史批評導論》,對西方藝術史的機制與實踐,在最近的三十年中發生的根本變化,提供了一個綜合的分析與評述。這對於我理解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受益頗多,對於我們了解當代視覺文化有很好的説明。

正是由於全球化和現代生活商品化,帶來了後現代文化最突出視覺化特點,使得“世界圖像化”的今天成為事實。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西方,在藝術上開始走向一條嶄新的道路,超現實主義、非實象藝術的自髮式繪畫迅速完成,以及表現主義,以誘發藝術家的潛意識的力量而走入西方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 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達到鼎盛,是西方學術界的熱點和主流。作為圖像藝術起源悠久的中國,一點也不落後於西方,中國圖像藝術在商代青銅器上的圖形、秋戰國時期的蝌蚪文、漢代漆器上的鳳形、唐代的寶相花紋、及後來的金文形態等中國傳統圖形資源,呈豐富多彩的風貌。但中國文化發展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前,對西方世界的封閉的眾所週知的原因,圖像藝術理論和視覺文化理論還沒有被普遍接受。

楊希雪先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步入世界視覺文化探索之中。作為一個來自中國廣東和香港,且熱衷於視覺繪畫的藝術家;一個身處西方,曾開設《楊氏美術館》,又熱衷於東西方視覺藝術交流;身兼國內多所大的客座教授,又得兼顧生意養家養畫(免受市左右). 楊希雪在多重身份的重疊中,形成了一個本身的“藝術文化場域”,形成了他獨創的視覺理論和視覺藝術實踐。即視覺轉型,走入當代。

楊希雪先生的“變象視覺藝術”,以及之前的“全方位觀景理論體系”和“紙團印染綜合技法”新畫種,都能讓觀眾感知廣闊浩瀚的自然的新的審美角度,感知中西方文化在時間、空間、與人的意識的交流中的撞擊,感知宇宙自然的運動、神秘、人置身其中不可分割的審美體驗,從而形成新的現代性精神氣質的視覺審美。

楊希雪視覺藝術與文化的現代性審美的形成,反映出後現代主義對古典主義、傳統的現代理性和僵化的思想模式的反思,對宇宙自然的審美傳達,對視覺文化的平等、自由和多元化形式的不懈追求。同時,向觀眾傳達了宇宙自然的力量規律,人的生命歷程與自然力量的關係,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對自然的運動規律,映射出國際關係的,社會的、政治的、經貿的、金融的、文化的、軍事的競爭、擴張、佔有、合作與共存的文化思想。

看楊希雪的視覺文化,無疑具有後現代主義特徵。如果説一本反映西方《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這部理論著作也能從楊希雪的身上折射出來,那麼這裡的無獨有偶的巧合,似乎更加印證了在一個東方華人與西方藝術中,構建出的視覺文化所表現出的後現代主義的典型意義。

五、在轉型的表達中光大中西方人文精神

對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的理解需要現代的審視眼界,需要科學認知思想、新藝術觀念辯證唯物史觀、與新的視覺文化觀念與評審尺規。唯有這樣,才不至於僅僅將欣賞傳統單幅繪畫、或傳統單幅抽象繪畫來框定新生的視覺文化。

面對當代視覺藝術,一些人認為繪畫,猶其是抽象藝術,多媒體綜合藝術,象徵了繪畫藝術走向終結。這一論調最早針對表現主義視覺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波洛克的作品。波洛克對美國現代藝術有著巨大的影響,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以其在帆布上很隨意地潑濺顏料、灑出流線的技藝而著稱。他的作品往往具有令人難以忘懷的自然品質。一些人確信他的作品,標誌著視覺藝術的一個新開端,而對另一些人則認為:他的“行動繪畫”標誌著繪畫的終結。我認為:所謂的藝術的終結,是關於藝術方式的過時觀念和逐步被科技進步所替代的傳統表達形式,而不是視覺文化本身。

眾所週知,許多傳統藝術僅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被保護。數位化與多媒體藝術才會是現代及其未來的視覺文化的方向,這是科學歷史的必然。隨著科學的發展,傳統媒體亦紛紛躋身於新媒體行列,電子報刊使得紙媒的數位化,電腦與IT技術進步,更形成了電腦的廣泛運用,未來雲計算與雲傳媒,更帶給視覺文化傳播的便捷和廣泛的終端運用。

那麼, 對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的深度認識是什麼呢?本文在前面的敘述中,談到他在自覺的文化變革意識,視覺文化時代的審美轉向,除了這些還應該包括他的科學時代精神,還有他的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表達與傳導。從中看出他對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從他的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用自然主義手法傳達出大量的歷史、文化、情感資訊,從而創造出獨特的景觀形態,為人類構築了回歸自然的精神家園。他在和諧精神的宣導中,為構建和諧文化所要的社會平等和道德觀念,以及民主精神和平等精神。這在他早先的全方觀景長卷《文中五千》中無不透露出對大同世界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追求。

在楊希雪先生看來,人文精神包含著多元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人的本性是多元的,多樣化的,即多元精神體現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在楊希雪先生的藝術創作中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説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在他過往的視覺藝術創作中養成了寫詩題字的習慣,而在他的“變象視覺藝術”裏亦富含詩意的底蘊,他在《宙宇自然與抽象藝術的探討--新的審美領域》一文中,曾賦詩以表達其思想:

享受自然,不分時序;

不花重金,不勞不累;

老少齊觀,宜男宜女;

模擬風光,殊途同歸;

益智醒腦,觀後夢回。

變化無穹,令人陶醉;

尋蹤競賽,啟發智慧

啟蒙節目,闔家歡聚;

科幻情懷,千姿萬類!

太空漫步,隨時再會!

他的“變象視覺藝術”更是科學精神的宏揚和體現,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推動人類文化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在當今世界的人類生活中,我們看到在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局部戰爭,國家與國家、國家集團間的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並未隨著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而以更加複雜多變的形式存在,並時常以異常尖銳的形式錶現出來。在人的精神生活領域,拜金主義的橫行、物欲主義的氾濫、人文關懷的淡漠、宗教信仰的衝突、精神家園的迷失等等現象帶來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人們渴望世界和平,人類平等相處,社會家庭和諧,科學文化藝術進步與繁縈。

他的“變象視覺藝術”也充分充份體現著辯證的唯物史觀---一切事物都是在角力中、在運動中、在變化中,這是自然規律。事物的靜止和不變是漸時的,也是相對的;事物在運動中和不斷的變化是絕對的。我們確實無法找到永恒不變的例子。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它們的多面性。對事物各個側面的認識與理解,也會因觀點角度距離等時空鈕帶因素不同,令結論出現差異。楊希雪的”變象視覺藝術”,充份體現著辯論唯物的哲學內涵。延伸到當今世界的人類生活中,我們看到在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局部戰爭,國家與國家、國家集團間的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都是自然力量傾扎鬥爭現象,且以更加複雜多變的形式存在,”變象視覺藝術”的色塊線條軌跡,足以解讀出國際關係,時局變遷,金融消長,市埸份額,資本控制,資源佔有,文化影響,以致于個人的生老病死等,不斷變化的現象。實質上也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敗這個自然規律的必然産物,除了自強而取得優勢,並藉以生存和發展之外,別無他途。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包括全世界,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靈魂,是推動整個人類前進的精神動力。楊希雪的變象視覺文化研究,為我們提供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體系,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人文導向。

王曉波

2010年10月8日至11月6日于南山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