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京派和浙派 --南北美術教育和人物畫體系和特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30 19:46:29 | 文章來源: 陳傳席的百度空間

中國最早的美術教育起于宋徽宗時的"畫學","畫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美術學院。宋初只有畫院,到了徽宗時,又"益興畫學,教育眾工"(《畫繼》卷一)。"畫學"在全國招生,"下題取士"。被錄取的學生分為"士流"、"雜流",但都要學文化課,"以《説文》、《爾雅》、《方言》、《釋名》教授"。又學經學、大約同於我們今天的思想教育。又學書法。專業課則有臨摹古畫、寫生、創作。理論課聘請院外文人畫家講授,"復立博士,考其藝能",當時宋子房、米芾等都到畫院去講過學,而且考試學生。這些,《宋史》皆有記載,我在《中國山水畫史》中也有論述。

近代美術教育起于1902年李瑞清主辦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延續到1928年為中央大學。徐悲鴻從法國留學歸國後,即在中央大學主持藝術系的工作。當時,在中國從事美術教育的有三個人較有影響,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劉海粟只是辦學,教育上沒有什麼體系,更沒有形成特色,而且他辦學是私立。教育上形成體系的只有徐悲鴻和林風眠。但林風眠的教育體系後來又被潘天壽所代替。

解放後,在美術教育上形成體系和特色的,北方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中央美術學院,南方則是以潘天壽為代表的浙江美術學院。本文僅就人物畫上形成的南北不同特色看其教育之不同。我把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人物畫派稱為京派,浙江美院的人物畫派稱為浙派。

一京派

京派以徐悲鴻的藝術思想為理論基礎。徐悲鴻提倡"寫實主義",又説:"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的"。因而,"京派"的人物畫都是以素描為基礎的。大部分畫家是用"幹筆"皴擦出素描效果,著色也要達到素描效果。對"京派"産生較大影響的畫家有蔣兆和,其次是葉淺予,葉淺予的影響僅線上條。可以説:"京派"的形成,是以徐悲鴻的理論,以及徐悲鴻的素描,徐悲鴻以素描為基礎的國畫人物;蔣兆和的水墨人物,葉淺予的線條為基礎。但蔣兆和的水墨、葉淺予的線條,徐悲鴻畫中也有,所以,葉淺予的影響較小蔣兆和的水墨人物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對"京派"的影響仍然趕不上徐悲鴻。何況,蔣兆和自己也受到徐悲鴻的影響。所以,"京派"的實際領袖是徐悲鴻。

徐悲鴻的國畫人物也有幾個階段的變化,但他因強調"寫實主義",強調"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後期作人物畫都有素描效果,他1940年畫的《愚公移山》,人體部分就是用毛筆著墨皴擦出素描效果,分明可見明部、暗部、亮點。然後著色,著色也分出暗、明、亮。這在傳統的中國畫中是不曾有過的。徐悲鴻這幅《愚公移山》圖中,毛筆著墨皴擦有幹筆也有濕筆,一般説來,大片墨筆用濕筆,細微處多用於幹筆。爾後的人物畫,其墨筆皴擦,基本上用幹筆,如1943年畫的《李印泉像》,1949年畫的《在世界和平大會上聽到南京解放》等。這對以後的"京派"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蔣兆和是"京派"巨匠,他的人物畫也是用素描法,他的人物形像是用線勾後, 先用幹筆擦皴,再用濕染,最後著色。他用墨更多、更重、更大膽,他雖依素描法,但皴擦見筆,更加生動,而且筆筆寫出,更近於中國傳統。徐悲鴻以及後來"京派"的人物畫皴擦不大見筆,只見素描關係,所以,蔣兆和的成就更高。但蔣兆和在50年代後作人物畫反而失去了他早期"見筆"、"生動"的特點,也多用於筆皴擦,只見素描關係,不見"寫"意,卻更近於徐悲鴻了。如他的《把學習成績告訴志願軍叔叔》、《小孩和鴿子》等。他在1956年畫的《給爺爺讀報》,早年水墨的韻味已失,完全用幹筆皴擦出如炭筆素描之效果,然後著淡色,色中亦見光,完全歸於"徐派"了。蔣兆和在中曲美院教導學生時,多用幹擦法。所以,他的《流民圖》一類畫法給"京派"影響不太大。當然並非全無影響。

葉淺予是畫速寫的,嚴格地説他不算"京派",他是浙江人,但也不算"浙派"。他指導過"京派"學生創作,所以,對"京派"的勾線法多少有一點影響,如前所述,影響不大。

"京派"影響巨大,60年代至70年代,中國人物畫幾乎都屬"京派"和"浙派"這兩家,而"京派"的勢力似乎更大。

"京派"的重要畫家有李斛、李琦、盧沉、周思聰、姚有多、楊之光等。西安一批畫家雖多畢業于西安美院,但實受"京派"的影響更大,他們是"京派"週邊畫家,實質上也屬於"京派",如王子武、王有政、郭全忠等。

李斛的畫較多地繼承蔣兆和,他畫的很多《人像》,用墨較多,暗面、灰麵、光面、光與影的表現都如素描,衣紋、發、背景又是中國傳統的。李斛去世較早,他一生都畫"京派"人物,沒有改變。

李琦1960年畫的《主席走遍全國》,我仔細觀看原作,人物的面部、手部,全用幹筆擦出光暗、凸凹和結構來;然後著色。著色又分濃、淡,根據素描關係用筆,也留出高光點和最亮部分。李琦的人物畫以《主席走遍全國》水準最高,他後來畫人像,皴擦不如以前,如《總設計師》,勾線後用色表現,但仍按素描關係,以色表現出明暗、光亮,仍然是素描基礎使然。

盧沉的畫如《機車大夫》等,當然也是素描法,但他後期求變,已開始脫離素描法。京派人物畫家,年輕一些的後期都在求變,但素描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消失。

姚有多畫的《新隊長》也明顯是素描法,用幹筆皴擦,再以色強調,效果很好。姚有多後來畫人物也在變,面、手部分擦筆減少,但仍按素描關係皴出結構來,本質上改變並不大。而且其效果似乎還不如前期的素描式。至少説他前期作畫較後期認真。

周思聰的人物畫基礎還是"京派",直到1979年,她畫《人民和總理》,仍然用幹筆皴出素描關係和結構,但周思聰很聰明,有靈氣,她不用幹筆和線條關皴半寫而出,效果較好。同時她後期又吸收了一些"浙派"的畫法,即大膽地使用濕筆。楊之光也是"京派"中重要畫家,他畢業于中央美院,受過徐悲鴻的親炙,他考中央美院之前已有很好的繪畫基礎,但徐悲鴻叫他收起來,"從零開始,從頭學起""從三角、賀球的素描畫起。"所以,楊之光是地道的"京派"出身,他1954年創作的《一輩子第一回》是他的成名之作,人物形象就是用幹筆皴擦出素描效果,著色又一次表現出素描效果,他甚至連畫衣服也用幹筆皴擦,效果不但像徐悲鴻的人物畫,更像當時蔣兆和的人物畫(蔣兆和此時已放棄他《流民圖》中重墨濕墨,更近於徐悲鴻的幹筆皴擦)。他1959年創作的《茶山瑤少女》仍用幹筆皴擦,而用色更重了。楊之光到廣州後,畫法有一變化,但仍是素描式,他1971年創作的《礦山新兵》,幹筆皴擦減少了,改用顏色表現,他用不同顏色表現出凸凹和光影,仍然是素描法(用色畫素描)。楊之光後期用色墨都更大膽,用筆濕潤有秀明感,他發展了"京派"但仍是"京派"。是"京派"在嶺南的延續和擴大。

王子武雖然畢業于西安美院,但他對蔣兆和十分推崇,他的畫實際上屬於"京派"。

王有政的畫也是素描式,近於"京派",他後來的畫用筆更幹、更蒼渾,這可能和西安的地氣有關。

郭全忠的人物畫開始也是道地的"京派",味,但他後來變了。最近他畫的《黃土高坡》《歸》等,已遠離"京派",又歸於長安派了。

西安美院的人物畫,在70年代前,基本上屬於"京派"。劉文西是"浙派"培養出來的人物畫家,他早期仍屬"浙派",但後期,他的畫卻更近於"京派"。下面我在分析"浙派"時再重評劉文西。

二 浙派

明代前期,浙江有一個師法南宋院體的畫派,叫"浙派";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浙江美院為中心又形成一個新的浙派。本文談的是後者。

"浙派"中的重要畫家有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堅等人,而其實際領袖是潘天壽。具體指志者為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等。潘、吳、諸等人都不會畫素描,又都是功力很深的傳統派花鳥畫家,這就決定了"浙派"和"京派"不同。"京派"的指導者都不擅素描,都不是人物畫家。而且潘天壽是主張拉大中西畫距離的。但潘天壽主管浙江美院教學期間,必須貫徹國家的文藝政策,培養反映現實生活和火熱的階級鬥爭人材,這就需要造型水準高的人物畫家。潘天壽選拔西畫好的教師和畢業生,改學中國畫,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堅等人都善畫油畫,素描基礎都很紮實,也就是説西畫式的造型能力都很強。但潘天壽又強調中國畫人物要有中國畫的傳統,不能用毛筆畫西畫。於是他讓他們學書法,學習傳統花鳥畫,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借用西畫的造型能力,創造出新的人物畫,反映現實。素描可用,但蘇聯式的細膩鉛筆畫和歐式的明暗塊面式素描要改造,他主張用"結構素描",以線為主,更強調中國畫的造型是筆線造型。而且,當浙派畫家在細微結構上下工夫刻畫時,潘天壽及進提出:要簡化結構。這樣就和西畫拉開了距離。

基於此,"浙派"人物畫雖然利用西畫式的造型,但不用或極少用幹筆皴擦,只在眼窩、鼻翼等處用濕筆一點(如寫),注意:"京派"用幹筆,"浙派"用濕筆,這是二者重要區別之一。然後著色,"浙派"畫家著色和畫衣服的線條及大筆墨都來自寫意花鳥畫的筆法,面及手部著色也有空白處,但這空白處是"見筆",而不是留高光點,當然有時"見筆"處也正與光亮處合。作大筆墨衣服尤如花鳥畫中的石頭、荷葉和樹葉等,因而,"浙派"強調傳統筆墨,強調"寫",少用"擦",尤其不用幹筆擦出素感。這與他們的指導教師都是傳統花鳥畫有關。尤其和潘天壽強調中西畫要拉大距離有關。

周昌谷1954年畫的《兩個羊羔》,人物面及手皆不用幹筆擦,更不畫成素描,只在眼窩等處用濕筆一點,然後用濕潤的顏色表現。墨衣裙如畫大荷葉一樣,水墨淋漓。這都和"京派"不同。

李震堅的人物畫更是寫意花鳥式,用筆更濕潤。這在他的作品中可一目了然。

"浙派"中人物畫家以方增先最突出。他1955年畫的《粒粒皆辛苦》以及後來畫的《説紅書》、《修車》(一名《傳藝》)等,都很少用幹筆皴擦,而是用濕筆在能顯示其結構處一點,然後用色表現膚肌。方增先的人物畫差不多都是寫出,他後來畫插圖水墨人物,更將結構減少,衣服等皆作大寫意花鳥式。和北方"京派"的素描式在相庭徑。

劉文西和陳光健都畢業于浙江美院,二人原來都屬於"浙派",後來定居西安,中原雄曠厚實之氣給他們影響很大,於是畫風漸變。劉文西的《祖孫四代》畫于62年,這時他到西安已四年,畫面上已有中原之氣,但基礎還是"浙派"的。人物面上別有幹筆,但不是擦如素描,而是勾寫線條。用筆寫出,表現皺紋、結構,用筆用色都是"浙派"的(不在面部表現光影)。線條也是"浙派"尤似潘天壽。《祖孫四代》中雖仍是"浙派"基礎,但不似"浙派"畫那樣秀潤了,而向雄渾方向發展了。"地氣"也是一個因素,劉文西離開了浙江,他受到中原環境的影響,後期人物畫倒有些近於"京派"了,"文革"期間,他畫《毛主席和小八路》,已用幹筆皴擦如素描,但不像"京派"那樣幹,用色也表現出素描關係,但用色還很潤,這時他的畫法介於"浙派"和"京派"之間。97年,他畫《與祖國同在-鄧小平像》,完全用色墨畫素描,其法更近於"京派"。用筆也越來越幹了。這可能和環境影響有關。

吳山明也是"浙派"畫家,他出生於浙江中部浦山縣,就學于浙江美院,後又留校任教,他一直受浙江水鄉的熏陶,他的畫就不太用幹筆,而且愈到後來用筆愈濕潤,近來,他乾脆用"水痕"來表現他的特殊效果了。而且,吳山明的畫中流露出浙派前輩畫家中寫意花鳥的成份更多,素描表現式一直很少。

"地氣"問題,也就是環境影響問題,可能也是一個因素。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中談到:"江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三吳之跡,八絕之名,逸少右軍,長康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這"江南地潤無塵",可能是南人作畫多濕潤之筆的基因,北方乾燥,也可能是北人多用幹筆的基因之一。但師承和教育,是更重要的。

三 總結

"京派"人物畫以素描為基礎,用"幹筆"畫出素描效果,用墨重,用筆亞謹,氣勢較大,份量亦重。"浙派"人物畫,用"濕筆",借助大寫意花鳥畫方法,畫出秀潤、清淡、水墨淋漓的效果。"京派"畫一般説來多嚴肅規正,有正、大氣象。"浙派"畫一般説來多趣味、瀟灑,有傳統底蘊。"京派"和"浙派"影響都很大,50至70年代,兩派充塞中國畫壇,人物畫家不師"京",即師"浙",或者"京"、"浙"同師,成為中國人物畫的兩大主力。

"京派"主要受徐悲鴻的影響,徐悲鴻有理論、有實踐,因而,"京派"又稱徐悲鴻畫派,屬於徐悲鴻教育體系的産物。

"浙派"的領尊人和指導者是潘天壽,但潘天壽只組織和指導,自己不畫"浙派"人物畫,所以,一般説來,"浙派"不稱為潘天壽畫派,但"浙派"更重傳統、更活躍,更講究筆墨效果,都是潘天壽具體指導的結果。"浙派"之所以異於"京派",也是潘天壽藝術思想使然,所以,"浙派"是潘天壽教育體系的産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