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立場──來自中荷建築、服裝、産品與書籍設計的八種態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5 17:34:4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期間: 4月28日(週三) – 5月14日(週五)

展覽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4號樓今日美術館1號館2層

展覽主題: “設計的立場──來自中荷建築、服裝、産品與書籍設計的八種態度”

主辦: 荷蘭建築學會(NAi)、今日美術館

協辦: 荷蘭設計,時裝、建築計劃(DutchDFA),荷蘭文化館(DCC),OMD當代設計中心

策展人:李德庚、Linda Vlassenrood、Suzanne Mulder

論壇時間: 4月27日(週二) – 29日(週四)

論壇地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A-301學術報告廳

論壇主題: “批評態度”

主辦: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荷蘭建築學會(NAi)

學術主持人: 杭間、李德庚

參展設計師 / 團體:

艾未未 (藝術家/設計師)、Irma Boom (平面設計師)、Hella Jongerius (産品設計師)、Rem Koolhaas (OMA)、馬可 (服裝設計師)、米未設計聯盟 (平面設計團隊)、“都市實踐”建築團體、Alexander van Slobbe (服裝設計師)

 

4月27日由荷蘭建築學會 (NAi) 與今日美術館共同舉辦的建築藝術展覽 “設計的立場──來自中荷建築、服裝、書籍與産品設計的八種態度” 在今日美術館主展廳拉開帷幕。同時,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荷蘭建築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設計學術論壇“批評態度”,將於展覽開幕式結束後於晚7點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該論壇為期三天,十多位中外知名設計師、設計評論家、研究者、策展人將齊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行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講座與討論。

“設計的立場”匯集了荷蘭中國兩國處於不同設計領域前沿設計師的頂尖設計作品,展覽著眼于1990年以來荷中兩國的建築、平面設計、服裝、産品設計。在選定的幾個領域裏,雖然有著不同的視覺與形式語匯、歷史、製作週期,和獨特的語境,參展設計師卻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概念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考、工作模式,系統性地探索所從事領域的框架與邊界、追求創新。他們在抱持這種設計立場的同時也體現出高度的自發性,對那些商業或政治上敏感的委託項目採取接納態度,而不是選擇與它們擦身而過。參展設計師們實際上將自己置身於多重的張力場中,包括批量生産與傳統手工藝之間、受託任務與個人目標的追求之間、傳統與創新之間、市場需求與使用者需求之間、大型規劃與人的尺度之間、全球化效應與獨特身份訴求之間的張力。

關於“批評態度”國際設計學術論壇:

也許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生存的社會體系運作于政治和商業交織的權力結構中。但我們也同樣可以批評態度清晰地看到,獨立於權力與利益之外的自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中。否則,科學研究無法指向真理,藝術創作無法指向內心——這個世界將完全沉沒在謊言與假像中。

如果我們把設計僅僅理解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就會發現其中蘊藏著同樣的危險。當問題被某種不適當的權力或利益所控制的話,設計所提供的答案將會是有限的、盲目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我們認 定設計的存在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話,我們需要先檢查一下,設計的航向是否是正確的。

今天,在中國,設計呈現出過分恭順的態度。這使得設計失去了立場,幾乎可以被劃歸為服務業了。如果缺乏批評態度和自主精神,設計師就不再勝任知識分子的角色,設計就不再具有改善社會的遠見與力量。

參加這次展覽和論壇的設計師和建築師都擁有獨立的批評意識,並以此為源點展開自己的工作。 建築師都市實踐聲稱城市空間中需要注入文化;而庫哈斯甚至對整個建築學提出了質疑;服裝設計師馬可和Alexander van Slobbe的作品中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奢侈”的反思;藝術家艾未未借用了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傳統器物,卻表達出獨特而辛辣的觀點。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包括荷蘭建築學會的Linda Vlassenrood和Suzanne Mulder以及來自北京OMD當代設計中心的李德庚。特別鳴謝荷蘭設計、時裝與建築設計協會 (DutchDFA) 、荷中藝術基金會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援。

 

“設計的立場”巡迴展覽

本次展覽已在上海荷蘭文化館成功舉行 (2010年3月6日 – 20日),並將在北京今日美術館 (2010年4月28日 – 5月14日) 、深圳華•美術館 (2010年6月26日 – 8月5日) 以及荷蘭鹿特丹荷蘭建築學會展覽館 (10.6 – 10.28) 進行巡展。結合展覽,將展開規模不一的論壇活動,來自中國、荷蘭兩國的設計師、研究者、策展人將齊聚中國,進行專題討論。

 


參展設計師介紹

雷姆•庫哈斯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雷姆•庫哈斯(1944年生),當代著名建築師,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創辦人之一,進行世界各地的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目前,庫哈斯是OMA的首席設計師,也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教授,更被稱作走在世界新現代建築最前端的領軍大師,對20世紀末城市的發展形態和人類行為模式有深入的研究,並以此作為建築的設計源泉。庫哈斯于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獎。主要建築作品有: 中央電視臺新樓、Prada專賣店室內設計、葡萄牙波多音樂廳等等。

伊瑪•布

伊瑪•布(1960年生)是在阿姆斯特丹的平面設計師,專攻書籍設計。她的書籍設計經常使用不常見的形式、材料、色彩、結構和文字編排方式,把書籍的閱讀變成了一種兼具豐富視覺和觸感特性的體驗。伊瑪•布曾在恩斯赫德的AKI藝術學院學習平面設計。1991年,她創立了伊瑪•布工作室。她的客戶有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克勞斯親王基金會、法拉利、瑪莎拉蒂、Vitra、NAi Publishers、聯合國、OMA/瑞姆•庫哈斯。自1992年起,伊瑪•布在美國耶魯大學任教。並因自己的原創作品成為享譽盛名的Gutenberg prize獎的最年輕的獲獎者。

海拉•容格裏斯

2004年,Hella Jongerius(1963年生)獲得權威獎項Salon du Meuble的年度設計師獎。Hella Jongerius擅長將原先看似極不協調的技術和表現形式完美結合,並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畫廊展出,包括紐約Cooper 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MoMA,倫敦the Design Museum,巴黎的Galerie KREO等。Hella已與Hermes、Maharam、Ikea和Royal Tichelaar Makkum等公司有所合作,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産品。

亞歷山大•凡•斯洛博

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凡•斯洛博(1959年生)主理的女裝品牌Orson + Bodil和男裝品牌SO在服裝設計界有著驕人的成績。他現在主攻的Orson + Bodil以小批量、實驗性、以及嫺熟地運用傳統工藝而著稱。凡•斯洛博注重衣服自身的內在特質,他設計的服裝清醒、純粹,其結構、觸感、手工和形態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而精緻的氣質。他堅持其服裝的整個生産過程都在荷蘭進行,以開創一種荷蘭時裝設計的傳統,並以此復興那些被遺忘的工藝。

艾未未

艾未未(1957年生)中國藝術家、建築設計師、社會評論員、文化評論者。艾未未是中國最激動人心的創作者之一,從事的領域包括藝術、建築、設計、出版和策展。1981年到1993年,艾定居美國,主要居於紐約,致力於行為藝術,並通過改造現成品的手法創作概念藝術。他曾擔任設計顧問,與瑞士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合作設計建造2008年北京奧運會擔任國家體育場“鳥巢”。他的藝術作品在國際上被大量展出,包括1999年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Documenta 12等。

米未

2002年,從中央美院平面設計係畢業的劉治治(1975年生)、廣煜(1977年生)與何君(1977年生)等人組建MeWe設計聯盟。Me和We這對英文單詞只要調轉角度就可以構成互換,這種有趣的字母關係恰當地體現了獨立個體與集合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

其中,何君設計的“朱葉青雜説系列”在德國萊比錫獲得了2004年度“世界最美的書”的稱號;廣煜在追求設計細節極致的同時顯示出對“破壞規矩”的偏愛;劉治治曾為建築師張永和的一次作品展覽設計了10張海報,一次用平面設計的思維語言來解讀這些建築作品的一個有趣過程。

在他們的定義中,平面設計其實是對智慧的探尋,它的背後存在著大量的抽象思維。這是一個把世界分拆與重組、轉譯與編輯的過程。他們無一例外地相信平面設計師應該是最知識分子的一群人。一旦設計師建立了非常清晰邏輯的思考方法,其作品才能呈現出令人愉悅的結果。

都市實踐

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事務所是由劉曉都(1961年生)、孟岩(1964年生)和王輝(1967年生)主持的建築創作團體,創建於1999年,目前有深圳公司和北京公司。建成作品包括土樓公舍、大芬美術館、華僑城創意園規劃改造、唐山城市展覽館、華•美術館、大連海中國•美術館、招商海運大廈、深圳規劃大廈、地鐵大廈等數十項。事務所多次應邀參加國際知名建築展覽及交流活動,受到包括《紐約時報》《中國日報》等重要媒體及各類權威設計雜誌的廣泛關注。2005年入選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刊《建築實錄》年度全球10個最具影響力的先鋒設計事務所,並多次獲得重要的設計獎項。

馬可

馬可(1971年生),首位進軍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的中國服裝設計師,曾被評為06全球傑出華裔時裝設計師,07年榮獲亞洲最具風格時裝設計師大獎。她于1996年創辦了“例外”品牌,並於前年發佈了新個人品牌“無用”,其“無用之土地”系列作品不僅入選“國際年度設計大獎”,還在倫敦V&A博物館、巴黎小皇宮畫廊展出,並在去年獲得克勞斯王子基金獎後獲邀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展示該系列作品。金獅獎得主賈樟柯就“無用”及馬可本人詮釋並製作的紀錄片《無用》獲第64界威尼斯電影節紀錄片最高獎項。

 

展覽期間: 4月28日(週三) – 5月14日(週五)
展覽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4號樓今日美術館1號館2層
展覽主題: “設計的立場──來自中荷建築、服裝、産品與書籍設計的八種態度”
主辦: 荷蘭建築學會(NAi)、今日美術館
協辦: 荷蘭設計,時裝、建築計劃(DutchDFA),荷蘭文化館(DCC),OMD當代設計中心
策展人:李德庚、Linda Vlassenrood、Suzanne Mulder
參展設計師 / 團體:
艾未未 (藝術家/設計師)、Irma Boom (平面設計師)、Hella Jongerius (産品設計師)、Rem Koolhaas (OMA)、馬可 (服裝設計師)、米未設計聯盟 (平面設計團隊)、“都市實踐”建築團體、Alexander van Slobbe (服裝設計師)
下一頁Monumental Junkyard上一頁設計的立場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