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子
一下被“西皮流水”帶走拉。。。聽了兩段;棋盤山,白蛇!
忽覺得香港水墨像“散板”。不是“慢板”,不是“導板”,“原板”更談不上。不相棄捐,功不唐捐,有點搖,有點風格。
我看的是上海美術館的展覽。非常“現代”,基本都活著的藝術家。也有水墨探索的東東,裝置、影像,還有綜合材料的一些。我比較喜歡的《籠景》(倒數第三張),因無畫冊可賣——所以只粗略談些感受。
1)傳統部分以書法為主。香港書家偏重形式,字寫的好的並不多。尤其結體,過於注重“藝術性”而忽略了基本功的訓練。走甜,字的法度不太嚴;
2)畫的部分更有意思。有很多材料、工具的使用:譬如,給《芥子園》安上耳機;再譬如,古典山石前裝一束霓虹,很炫、很酷的效果。也算嘗試吧,DV、多媒體畢竟是最時髦的介質;
3)電腦噴繪的不少。一些字畫顯然是處理過的,不能近了看。故稱不上創作,叫PS合適些。以後沒有藝術家,PHOTOSHOP之類掌握得好,基本可以“數位”;
4)受日本的影響較大。特別是紙,1/3的作品用的是日本紙,甚至畫框也有國內沒有的。皮糠紙、花瓣紙,包括灑金,影響並制約內容的表達。染和皸也不多,線條往往利索;
5)彩墨不多見。有兩幅印象深刻,一個是劉國松的,一個丁衍庸的,後者的《雞同鴨講》,非常有趣!我猜“色”的使用跟本土藝術家多有關係。港味水墨算嶺南分支之一種,神遇而“色”化;楊善深的我不怎麼欣賞;
6)行為水墨和立體水墨是我看到的新鮮。也是我認為出彩的地方。有一組類雕塑的書法裝置,十余件,頗似朱銘的“寫意”以及楊東風的“造形”。《籠景》、《恐龍》也好,晶瑩剔透有如內畫,由不得想粵港的“罩文化”;
7)新時空,新曙光,展覽是這樣宣傳的。該説不説,半個世紀的水墨編年,香港有它獨擅的勝場。最具裝飾性,最富實驗感,最不狀形,最敢在混合媒材上下夾子。。。港人的融通、匯新正如它的腿蛋治,有板無眼,自生自撒;
8)非水非墨非學院,是我的總體感受。香港的現代主義可以説是個偽概念。即或後現代,也有非常不“消解”的地方。香港便是香港,香江客語、半島奶茶——連藝術都重實踐輕理論,我們想像的傳承和教旨是不存在的。
總之吧,一種獨特的審美。不需要放之四海,不要什麼話語權,更不強調西皮、中皮,只是流水。過板開唱,有曲可以無人。這樣的散漫也是不多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