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沈遠:我不做公共雕塑(節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09 15:13:57 | 文章來源: 《藝術世界》

吳楠楠|採訪

沈遠花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創作了作品《0》。它是世博軸南入口處的第一件作品,離中國國家館不遠。半透明的橢圓球體中懸浮著一個淺土紅色的小球體,遠遠望去和雞蛋相似。橢球體有大小兩頭,是橫向分半製作的,中間的接縫自然形成了“赤道”。纍纍傷痕同樣蔓延在中間的色球面上,它從包裹它的大球裏裸露出一小塊面積,這是浮出海平面即將四分五裂的陸地的樣子。

沈遠是世博軸雕塑藝術家中的少數女性之一,福建人,小時候在上海生活過一段時間,上世紀90 年代起在法國巴黎工作定居。很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是“不可解釋的傳説”,而沈遠的作品總是巧妙地將一些日常意義組合在一起,有趣而直觀地將生命中的挫頓與尷尬呈現出來。在有限的空間裏放大時間,讓多種感官融會貫通。這或許就是這位有著遷移經歷的女性藝術家特有的細膩和強烈。

沈遠,《0》,樹脂,2010

ArtWorld:為什麼會選擇地球為題材?創作的難度在哪?沈:現在的地球已經是一個村落了,人類希望把地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曾經讀過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説,地球原來的樣子恰好將“地球村”的概念實體化了。之所以想起魏格納的故事,是因為他的冒險精神。他用四次登上北極格陵蘭島的行動證明自己對真理的渴望,最終死於最後一次冰原考察。

這其實和藝術家的創作是一樣的。藝術創作也是一種探險。在兩個月的創作時間裏,我們也曾預想過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它的厚度。我想用透明樹脂來做這個作品,委託了很多工作室,他們都不接受這個單子,因為誰也沒做過體量如此大的透明樹脂産品。最終有一家接了,他們第一次做這麼大的。

樹脂要受熱才能流動被塑形,但是由於我們要做得很厚,因此它在冷卻之後發生了很嚴重的冰裂現象。我們只有再次澆鑄來彌補這些裂痕。但這種冰裂,我覺得也很有意思,它似乎重現了地球原初時板塊分裂的地質過程。即便彌補了裂縫,痕跡也依然清晰可見。這使得這件作品充滿了張力,真的像地裂一樣。整個冒險嘗試的過程很有趣,對我來説是因禍得福。

通常人們對樹脂的看法應該是很光滑、漂亮、完美無缺的,但其實這件作品不是。我期待這種超出人們經驗之外的視覺體驗可以給他們一些觸動。美麗的地球在村落化之後出現了斑斑裂痕。

ArtWorld:你曾形容威尼斯雙年展有點像奧運會,藝術家之間是有競爭的,那麼這次世博參展又有怎樣的感受,會有壓力嗎?

沈:不會。威尼斯雙年展是由各個國家館來構成的,每個藝術家好像不僅代表他個人,畢竟是被自己的國家選出來的,你的作品要展現的是國家的文化實力,所以這給藝術家還是帶來了相對的壓力,倒不一定是政治上的,但也是有的,比如各個國家在甄選藝術家時不會輕易地選擇一個外國人,這就是有一種政治成分,如果選擇了,就體現出一種政治上的開放性,而給藝術家本人帶來的就是政治上的壓力。

世博和威尼斯雙年展有些不同,更多的壓力不是在藝術家身上而是在展覽的組織者身上。因為是他們挑選的藝術家,所以也希望自己的選擇可以全部被國家採用。而我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就可以了。所以對於我來説不會限定自己的思路,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選中選不中都無所謂。結果不重要,過程更有意義。

ArtWorld:我發現有一些藝術家在本次參展中並沒有將自己最新或者最有突破力的作品展示出來,而是選擇了早期作品或是已經得到藝術界好評的一些作品。

沈:是的,完全有可能。因為,他們將這次展覽當做公共藝術來理解的。作為公共藝術,你首先要考慮的是大眾的接受程度,它擺在那裏是否好看,與周圍空間的融合程度等等。但是我沒有把它當做公共藝術,我認為幸運的是我的這件作品是沒法從審美的角度來評述的,它誕生的過程更有意義。

ArtWorld:我能否理解成,儘管你是基於世博的背景來創作的,但是你對作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取捨,更傾向於個人體驗的表達。你內心對藝術品和公共藝術品還是有很清晰的界定,是嗎?

沈:可以這麼説。我覺得藝術創作不能以公共性為目的,我不做公共雕塑,我也不是一個做公共雕塑的藝術家。現在很多人也在討論建築的公共藝術性越來越明顯。

我認為,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創作軌跡還是有區別的。藝術家可能更多的是基於觀念和資訊,然後再去尋找合適的表達手段,而一位有公共藝術趣味的建築師要更多考慮的可能是形式語言。藝術家要思考形式,但那是內容導致的形式。基於觀念的東西可能在形式上會有更徹底的顛覆。而單純的形式創新可能會比較細枝末節或者比較淺。

比如説,時裝設計,理念不同就會完全不一樣,若總盯著外觀新穎的話,就只能在袖子的長短等問題上做文章。對於我來説,在表達一個內容的過程中,材料、手法等等形式語言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脫離原先的想法,那麼最後出來的東西該怎樣就怎樣,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這樣的藝術品不是刻意的,是有力的,不管自己或者別人接不接受,它已經存在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