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回歸十年前後話──從香港視覺藝術歷史談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26 17:28:24 | 文章來源: 當代藝術與投資

細顧內部的矛盾,歐陽憲在《若即若離的城市:香港的主體性》(2001)一文明正地將個人與主體並論,認為不論香港人對身份的集體追求,藝術家最終能落實的還是一種誠實、完全個人的主體性,這是香港藝術的真正價值和歷史意義所在。他指出“非正統”的藝術家轉移至日常生活和尋常人事,相對的是官方主導中西融合的“正統”、而處於阿巴斯(Akbar Abbas)所言對殖民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各變體之間的調協。歐陽憲引證的藝術家包括60-70年代出生的梁志和、石家豪、黃麗貞。這次與“正統”碰壁,似乎是要跟中西共融、承傳、以至官方論述的框架劃清界線,以提示置於內部邊緣的“非正統”視藝創作對主體性的追求。

2006年,梁展峰提出70、80年代出生的年青藝術家,作為“走向城市中的個人自處和解脫”、站在“中西中心以外”的邊緣位置。他去年在為十四位青進藝術家舉行“出走”展覽的策展文本中,試圖為新一代藝術家的創作歸類,強調他們重視自身處境的個人經驗。其分析既走出中西二元論述以至各種主義的藩籬,且引用前陣子在日本流行的卡通片《新世紀》作比喻。是次展覽呈現了新一代藝術家的聲音,以自身語言為新一代書寫論述,這種自我表述,是否主體意識的伏線?燃起主體的醒覺,對推翻宰制的意識和日常經驗,以至對批判、解放、革命的屬性推磨,似乎未必是是次展覽的進路。

今年2月何慶基為《默默密密》展覽撰寫的《默默無言》一文,細述新進藝術家陳素儀、陸貞元和陳美軒,以後工業的手工作品呈現私人創作的小歷程,提出了“內斂─私人空間”的看法。何亦指出三年前策劃《親密集記》時,曾提及過香港的藝術創作在回歸前尚有較多討論社會議題,近年卻像紛紛走進極細小的私人空間,如梁志和的室內照、黃麗貞的衣物鞋履、李傑的格子布。事實上,梁志和于1994年完成了第一件在家拍攝的攝影雕塑作品“水坑口後”;黃麗貞于1999年已發展成瓷鞋、瓷衫的作品;李傑在2001年後已發展至格子布紋的畫布脫框創作。但這“個人化”創作的延續,是否如文末所述,在説明外邊世界不能作主,唯有走進自己最細小的私人空間?這種“低調縝密的私人探索”,按梁寶山分析,近年為滿足藝術市場、“休閒化”和專業化的需要,“私密説”已失去顛覆性,沒有九七期間裝置藝術和“個人即是政治”所呈現的批判力度。而張頌仁、歐陽憲以畫廊當主身份提出“私密説”,其批判力及認受性亦備受質疑。

四.主體的探路

回歸十年,從主體批判意識出發的個人藝術創作,可從女性自主意識為主的展覽或書寫中找到,尤是2000年由文潔華編寫的《自主的族群:十位香港新一代女性視覺藝術家》以及去年在藝術中心舉行香港與中國、英國藝術家聯展的《酷/愛身體》。直至去年的8月,由潘大謙、劉建華等策劃的《零坐標的疆域》展覽,相信是一次對主體性和互為主體性的明正探路。十四位香港和台灣藝術家,透過作品創作和研討,探討文化身份主體性的議題。儘管這是殖民時代沒有好好處理的問題,但那怕諸多因素的阻撓,主體意識的燃燒和實踐,實在是進入後殖和解殖的必經之路。

在香港回歸十年前後,香港、國內、英國曼城前後紛紛舉辦展覽。除了香港官方歌舞昇平的慶祝展覽和活動外,其他的展覽是要找出香港的轉變圖像?或是重顧中心對他者的想像?立足當下,本地的藝術工作者也認真落力去響應。今年在香港藝術博物館舉行的《不中不英》展覽,就是重點推出以廣東話為香港獨特語言文化的主題式展覽。其中程展緯的作品“學習廣東話”,自覺自我語言被消解,透過解域化方案建構語言的快感和慾望,讓亞洲人或外國人仕學習這種邊緣性語言,儘管是溝通失效,還是呈現一種自身語言跟外來語言相遇時的普遍性距離感。對此宮綺雲認為此作品表達廣東話在領域上被殖民或全球化英語消解中産生的憎恨或失落,不論是借自本地人或外國人的口,我都深感到用廣東話發聲的不可能,或是逃離殖民中心多域語控的困難。事實上,不單是語言,對歷史、文化的自主權,經過天星、皇后兩役後,藝術家、文化人大抵也經驗到一直被奪去的東西抗爭的難度。

2007年7月1日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舉行的“Talkover/Handover 10年回歸前後話”的展覽研究計劃,可説是一個建構香港視覺歷史的實踐起步。亞洲藝術文獻庫趁今年是香港回歸十週年,公開蒐集關於九七前後的藝術資料,並邀請了十二位回歸時期活躍的藝術家,再由他們各自邀請一位現活躍于香港的藝術家和工作者進行對話,表達十年前後對個人、社會、政治、藝術等的反思。而參與是項研究計劃的藝術家,將會把對話延伸,以獨立或組合方式,透過不同媒介、素材的作品,在藝術村的1a空間展出。

事實上,該會的研究員魂遊在去年已對香港當代表演藝術的發展進行過一項研究,特別採取藝術家口述歷史的方法,然後進行脈絡的書寫和對表演藝術類型作出量化分析,對於進一步歷史質化的研究,提供了相當參考的資料。是次展覽計劃再以對談方式,追蹤近十年的香港視覺藝術的發展脈絡,可為前提的藝術歷史文本以及本文作出補充和修正,而更重要的是,是項計劃強調主體發聲的重要性,從藝術家自身出發,對個人創作與各方面的整合,透為自我表述和批判論述,進行主體書寫歷史的實踐。

與此同時,劉建華今年5月至9月進行“藝書港藝史”計劃,邀請九位藝術家一起探究香港歷史的書寫和論述方法,相信對書寫歷史的方法會作出更深層的探索。

2007年6月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