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飽含濃情與詩性的青春絕唱”——解讀劉孔喜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22 15:28:37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飽含濃情與詩性的青春絕唱——寫在《青春足跡——劉孔喜繪畫藝術展》開幕之時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馮遠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畫家劉孔喜是我多年的朋友,我不僅看過他當年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當知青時畫的素描、速寫和版畫,也知道後來他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幸運的成為“文革”結束後首批考入魯迅美術學院的學生,又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80年代末調入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任教。90年代初,他東渡日本,到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研究油畫古典技法和坦培拉繪畫技法,學成回國後又從事美術教育與創作多年。我特別注意到他近年來創作的一系列以《青春紀事》為主題的坦培拉繪畫作品,在美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作為具有知青經歷和背景的藝術家,劉孔喜對這一題材格外關注是在情理之中。雖然那些遙遠的往事早已被載入塵封的歷史,然而,當歲月的腳步已變得很長,有哪一個親歷者、老知青能完全遺忘那段刻骨銘心的青春記憶呢?那是一代人成長的心路歷程,也是無法選擇的人生。劉孔喜用一個親歷者和藝術家特有的眼光、感受,以飽含濃情與詩性的藝術手法,去描繪、揭示了那段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特殊人生經歷,他用繪畫的形式告訴我們:不論是在社會底層、塞外邊陲,哪怕命運坎坷、人生曲折,青春都會綻放出動人的光彩。北大荒的知青歲月,已經成為每一個親歷者生命中無法釋懷的情結,並由此成為在當今社會中相互聯繫、相互幫扶的紐帶。無論他們中間的每個人怎樣看待或認識那段特殊的青春歲月,這一切都已不可更改;無論今天的人怎樣看待或認識那段特殊的共和國歲月,用當代人的目光審視那段遙遠的歷史,你可能不理解,可能淡漠,但你不能嘲笑和指責,因為在那裏,凝縮著一代人的濃情和真誠。

劉孔喜所描繪的知青人物和青春往事,並沒有沉溺于回味傷痛、顧影自憐,而是著力表現他(她)們在底層逆境中人性的善良和青春的美好,這是因為生命曾在哪留下過印記,哪就值得懷念和珍惜。這足以令每一個有過同樣經歷的人感到親切、動容,也會讓沒有這段特殊經歷的人感受到心靈的觸動。

今天,許多當年的知青美術家已經享有盛名,這源於現實與人生的磨練和個人的勤奮。這次展覽還展出了許多劉孔喜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當知青和在魯迅美術學院攻讀時所畫的速寫作品,畫中生活氣息撲面而來,看後令人有一種親切之感,這樣的速寫在當今的美術院校已不多見,可是憑著它,當年曾經造就了一代知青畫家的繪畫才能,也蘊含了他們思想的印記。

我還知道,近二十年來,劉孔喜潛心研究坦培拉(英文“Tempera”的音譯,西方古代一種以半油半水的乳液作為媒介劑組成的繪畫,是早于油畫的歐洲古典繪畫技法材料體系,後來的油畫正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這一發源於歐洲的古典繪畫技法,並身體力行地運用於油畫教學和創作,為填補這一西方繪畫技法材料體系在中國現代美術教學和創作的空白而辛勤耕耘、手不輟筆,培養出了許多學生、弟子,他的作品豐富了中國油畫創作的風格和技法,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在我看來,喜歡或選擇什麼繪畫技法和材料,完全是由畫家的個人興趣指向決定的,關鍵是,通過劉孔喜這些年的努力和探究,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運用這種西方古老傳統繪畫技法之後作品所呈現出的親近、平和、嚴謹、靜穆的心境和狀態,這種心境和狀態在當下喧囂、紛繁的藝術環境中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劉孔喜此次展覽所展出的作品,無疑是對個人乃至一代人青春歲月的絕唱,這種一唱三嘆式的吟咏,表現了一個真誠的藝術家人性中的善良與淳樸,既是一種情感的懷舊,也是對一代人青春的紀念。他的作品中充溢著對今天的珍惜和對未來的嚮往之情,這是一代人在歷經磨難之後,生活留給他們的最有價值的財富,有了這種財富收藏與情感積澱,我們相信:劉孔喜將秉承一貫的價值理念與藝術追求,在藝術創作與教學的道路上永遠保持積極的進取精神和真善美的人格力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