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歐陽中石: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0 11:04:42 | 文章來源: 人民政協報

編者按:作為一位海內外知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有著嚴謹治學的大學者、大書家風範。他對學古人和自己創新都持有謹慎的態度。他認為,之所以要學習傳統中的精華——“正統”,是因為“正統”是傳統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書法並不是“獨立”的藝術,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要把書法放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去學習、去研究。

演講人:歐陽中石

演講人簡介:全國政協委員,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博士後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文化是什麼,有許多專家做過定義,古今中外大概幾百種,大家總説到“文化”的某一方面,但是還沒有概括到完全的程度,所以界定也比較麻煩。《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按照這個定義來理解,大概沒有不是文化的了,好的也罷,不好的也罷,能看到的事情,幾乎都可以劃進文化的範疇。至於文化是如何出現的,它為什麼出現,又為什麼形成,都沒有得到回答。現在,我們來分析研究一下“文化”這個詞。

文化是人類對“美好”的追求

使社會上的各種東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讓它變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來,這叫“文化”。

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了美好的結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結晶。

人類從存在開始,總希望現在會比過去好一些,明天比今天更好一些,可見,追求美好是人類的願望,也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追求美好的願望是人類的天性,這種向美好追求的願望,豈止是人,即使是一般的動物,猴子、貓、兔子、狗,也無不如此。因此,我們説這是物種的一種天性,也就是説這是一種“活物”生存的必然追求。但是這種願望,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要接受天和地的約束。從自然界來説,天地之間,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們有自己運作的規律。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也要遵從自然界中的一些規律,並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一些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和規則。《易經》中説“天行健,地勢坤”。這已經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概括其中了。“坤”就是“順”。天和地是在不停地運作中的,天要強勁,地要和順,大地上的萬物,也包括人類,都要求“順”。天和地要求“順”,人類如果想要美好,也必須“順”。把“美好”、“和順”找一個字眼描述出來,我們中國人就找到“文”這個字。文,即為美好、和諧之義。

文是個什麼字?《易經》裏説:“物相雜,故曰文。”“雜”原來寫作“襍”(我們簡化其為“雜”),左邊是個“衣”字,右邊是個“集”字。從造字來説,意思是有很多鳥飛在一棵樹上,還穿上各種各樣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襍”。也就是説,多種樣子、多種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綠綠的,這就叫“文”。

此外還有一個解釋,在《禮記》中説:“五色成文。”各種顏色都聚集在一塊,這就是“文”。各種顏色都聚集在一塊,但不是雜亂無章地隨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亂,所以我們也説“文章”。各種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亂,有章法,這就叫“文”,是一種美好的象徵。

使社會上的各種東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讓它變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來,這叫“文化”。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是人創造的,我們精神上的財富,也都是為了美好而出現的,所以用一個“文”字來描述它。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美好的東西(無論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以及為了達到美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一切向美好發展的思路,都是文化。因此,美好的願望,是文化;追求美好的實際行動,也是文化;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了美好的結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結晶。

如此看來,人們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來的一切願望、行動、結果,都可以涵蓋在文化之中。所以,辭書中所説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在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文化,或者可以説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覺得我這樣理解,可能靠一點譜,至少是摸到了一點邊兒。

説到這裡,我還想作一點重要的説明:在“美好”的後面,還必須加上“和諧”一詞。

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你也追求,我也追求,他也追求,應該説這是全人類都有的、共同的一種追求。既然是全人類共同所有的追求,難免就有互相碰撞的可能。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應當作出一個保證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動規範。這個規範必須保證大家都“美好”,這就要求大家和諧相處,大家都要彼此謙和、容讓、包涵、尊重。

中華文化是發展而來的

中華文化日益豐富、新穎、厚實而龐大。但貫穿中心的總方向是絕不變的,這便是中華文化的內核——美好和諧,摒除邪惡。期望全人類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諧之中。

世界,從有人類開始,都在追求美好。在追求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形成的物質的或精神的,都是向美好追求的結晶。那麼,怎樣理解中華文化?分析一下,在中華文化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或者説是固有的,比方説我們的“經”、“傳”。還有一部分,是隨著社會的歷史發展來的。比方説,我們原來沒有火,也不懂得利用火,不會吃熟食,後來逐漸發現食物做熟了更好吃,火的利用就廣了,可以取暖,可以做飯。還蓋了許多房舍,種了莊稼,這是我們的物質財富。在思想精神領域,有很多書籍和音樂、繪畫等,這更是我們的財富。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是發展而來的。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那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在神州大地上,我們的智慧在不斷地進步中,自然而然地凝結成了一套適合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毫不客氣地説,我們中華兒女自己就有足夠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追求美好、和諧!我們漫長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積累了起來。從先秦而下,沒有停止過新內容的增長。無論漢魏六朝,隋唐元明清,以至近代當代,哪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貢獻,都有一點新鮮的學問成長起來。這就是説:在原來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積累。

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一部分是從外部吸收而來的,或者説是從外面引進的。即使是從外面傳進來的,我們也吸收了,並且改造了,發展了。特別在明代之後,域外來的洋文化不斷涌入,使我們長期自行發展進行著的文化增加了新的內容。中國人不怕富有,中國人不拒絕外來財富,先引進,再結合,進而“化”之,最後就再也不易分得清楚。比如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中的禪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進行了研究和發展,結果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中國的禪學,是融合而來的,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個部分。正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有這樣的寬容度,有這樣的吸收力和消化力,正因為我們對外來文化有著這樣一種“引進、結合、融化”的三部曲,就使得我們中華文化形成一個有自己特色、隨時在發展、善於融合的一個生命力量。所以中華文化越來越龐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博大精深。有固有的,有發展來的,也有融合而來的,這三個方面,使我們的中華文化更全面。當然時代的不同,這三個方面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側重面就不完全一樣,但歸根結底這些融合了的文化都還是和順的,這就構成了我們的中華文化。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