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張元:韓寒郭敬明不比崔健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9 16:46:34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張元説,藝術家是最敏感最善良的人,他們的自我審查在內心建立。本報記者 孫純霞 攝

滿頭的卷髮,腳上那雙褐色皮鞋朋克風十足,一頭一足之間,張元讓人過目不忘。17年的時光,曾經叛逆的憤怒青年,如今又開始記錄這一代年輕人的叛逆與邊緣。這是導演張元最新的一個手筆。3月13日,“有種:張元攝影新作展”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十組十七八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中,有搖滾樂隊、藝術家、演員,也有修摩托車的,他們在鏡頭面前毫無保留地講述著自己的生活、愛情、理想。

從獨立電影到“地上電影明星”,張元在兩種體制內如魚得水,性格也相當平和。儘管自己在攝影方面是個專家,但也會欣然接受攝影記者提出的一些攝影要求,儘管在內心裏他覺得那個背景完全沒有他所建議的好。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張元也一再強調,自己的理想不會變,《有種》就是一個完全沒有商業的藝術項目。

韓寒郭敬明不比崔健弱

新京報:相比電影來説,這次辦影展對你來説是件小case吧?

張元:這事一點都不小。拍出好照片和好電影意義是一樣的。只不過,電影是用流動性的畫面去敘述故事。但拍照片對我來説有很大含義,儘管畫面是靜止的,但也在説很大的含義。每個人背後的故事———每個人的臉上、動作都蘊含了無限的故事。

尤倫斯約我去做展覽時,我就沒把它看成是樁簡單的事。它的意義不光是用形式來展示圖片,最重要的是我的作品觸及到社會、觸及到年輕人,觸及到年輕人在這個社會的情感。

新京報:此次的《有種》是你17年前所拍的《北京雜種》的延續。怎麼會想到17年後做這個?

張元:尤倫斯發出邀請後,我想起1993年我曾經做過《北京雜種》。今天時間過得很快,已經17年了。17年之後,我、崔健、劉小東都不再年輕了。今天的年輕人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情感狀態又是如何?我對此充滿了好奇。我覺得我應該再做一次這樣的東西。

新京報:現在的時代跟你在《北京雜種》裏記錄的青年狀態已經很不一樣了。

張元:在訪問中,有很多讓我非常震驚的故事。我一開始對年輕人的想像是,由於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年輕人生活得比較好,或者説比較平穩。但整個採訪,完全出乎我的所料。

很多故事非常打動我。打動我的重要原因是,我發現他們生活得並不是我所想像的那樣,非常艱難。有些人才22歲,卻已經做過十幾種職業;還有一些到現在還是七八個人住在一間房間裏;有些人連吃飯都不能滿足;展現在我面前的還有來自破碎家庭的。

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到,今天的年輕人更加的豐富,而這種豐富性使得他們的情感選擇和生存狀態的選擇都是非常勇敢的。

新京報:17年前,你鏡頭下的崔健是當時的文化英雄,同時那些引領新生活方式的各路英雄好漢們都融在你的影像裏。但相比之下,17年後的這個年輕人圖景裏,我們看到的這十組人中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文化英雄。因為你覺得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中沒有英雄?

張元:他們是普通的人,但普通人當中也蘊含著英雄。其中也有兩個樂隊,那兩個樂隊非常好。

就在這些平凡人、邊緣人身上,當你不斷地將這些人的情感立體化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你所呈現的正是這個時代的標誌。在我的眼睛裏,沒有高低之分,這個社會是平等的,每個人的生活或情感都值得尊重。

這些年輕人所謂的80後都非常勇敢。無論是韓寒、郭敬明,還是這次我選擇的年輕人都很勇敢。在韓寒很多部落格中,我發現出現了新的文化英雄。在郭敬明那兒,我也看到很豐富的想像力。今天的年輕人不弱于當年的王小波,不弱于當年的崔健、王朔。

新京報:攝影展之後,這些年輕人的故事還要拍成影片《有種》吧?現在有日程表了嗎?當年藝術家劉小東他們也參與了《北京雜種》,會考慮這次延續原來的班底嗎?

張元:我沒有什麼日程表。其實要不是辦展的時間到了,我這個項目還會繼續,拍得正帶勁呢!劉小東他們可能會加入吧。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