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徐冰:藝術語言的建設不可忽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4 20:43:28 | 文章來源: 東方藝術

徐冰

“藝術史”是個很大的概念,很難用簡短的幾句話説清楚。提到“藝術史”,我們最熟知的應該是一些這方面的教材。教材也有優劣之分。現在西方大學中有這樣一本藝術史教材。這本藝術史的出版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我想通過這樣一本藝術史教材來談藝術史的問題。作為教科書,這本教材一直在修訂,每次修訂都會把之後出現的藝術發展的內容加進去。這裡面也有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容。從教材中選擇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什麼樣的作品能夠進入藝術史。這也是吸引我思考藝術史的一個切入口。

在中國當代藝術部分,這本教材選擇了兩件作品,一件是《收租院》,一件是《天書》,《收租院》是被作為社會主義時期的代表藝術選進教材的。但是,為什麼提到社會主義時期的藝術品會選擇它而不選擇其他作品?首先,對藝術品的選擇不能意識形態化,或者帶有某種地域化,情緒化因素,而要用相對客觀的態度對待。其次能進入藝術史的作品是能夠體現時代特徵的作品。以《收租院》為例,這件作品能代表當時中國意識形態的特點,階級關係是當時最核心的關係,當時整個社會的政治傾向都是由“階級關係”來決定的。

進入當代以來,人們提倡寫不同的藝術史,似乎每個人都可以寫藝術史,但是,寫作藝術史還是有標準的。我更看重嚴肅探討藝術語言的藝術史。也就是説,判斷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主要取決於這件作品在藝術語言的建設上是否有進步,中國藝術史寫作應該從中國本土藝術語言的角度做梳理。世界藝術史寫作,就要從世界藝術語言的發展中找到值得記載與推薦的作品及藝術家。再以《收租院》為例,《收租院》作品創作的時候正是冷戰時期,當時西方人看待這件作品的時候,並不是從所謂的中西藝術語言高低的角度出發,而僅僅是從藝術語言本身確定了這件藝術品的地位,儘管在塑造手法上,能看到典型西方的造型手法,但是,人物眼睛採用的是中國傳統泥人張的方法。西方人能選擇這樣一件中西結合的作品,因為,《收租院》採用的語言方式對西方來説是全新的,是西方藝術家創作中沒有的,對他們的思維是有擴展性的。這樣的作品為他們提供了他們思維不及的內容,所以他們認為這件作品很重要,所以對藝術家的評價要落實到是否對藝術語言有所貢獻上面,這種藝術語言對表現特定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是合適的,不是簡單地對之前形成的藝術語言的顛覆,而是能夠表現特定時代內容的一種語言創新。

近十年,對中國是非常有意義的時間段,這段時間的藝術變得很有意義。但是,這種意義更多涉及到的是中國當下的一種景觀和文化狀況,而非涉及到藝術本體與藝術語言的提示和貢獻。對藝術語言的貢獻可能是我們下一階段的任務。中國現代藝術真正在語言上有貢獻的太少。中國藝術家在這方面的創造力是有限的,至少現在還沒有顯示出來。但我相信遲早會顯示出來,因為中國有太多的有益條件,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最具實驗性的國度,是最適合藝術家生長和工作的地方,這裡有太多的元素和養料。現在的問題是藝術家是否存在這種創造力和智慧。

現在是個創造力繁盛的年代。但是,我認為最具創造力的因素並沒有在藝術圈中出現,這種狀況不僅出現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都如此。因為當代科技發展太快。真正具有先進思維,代表這個時代文明水準的部分不在現代藝術領域裏,而在我們的電腦界面上,它體現了今天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將來,人們不會考慮在藝術,現代藝術,傳統藝術這樣的範圍內評判一個事物的價值。他們只會看什麼能夠代表這個時代的最高文明水準。這樣的東西才會有意義,也最能成為時代的代表物。將來的人會把這樣的東西放在博物館而不是別的。

從看藝術史的角度,藝術家會反思一些進入藝術史的因素,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不能有要進入藝術史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藝術會像心電圖或測謊儀一樣敏感。你有任何雜念,在你的作品中都會體現出來。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現代藝術的出現與藝術史寫作有很大的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説,現代藝術是根據藝術史的寫作方法發展創作的。包括整個藝術教育的情況都是如此。藝術史容易記錄那些可解説性、闡釋清晰的藝術作品。這種狀況的産生與現在人越來越沒有耐心,越來越功利,受到表面視覺和廣告的引導有關。西方藝術教育很明顯體現了這點。西方老師更注重讓學生闡釋自己的作品,讓學生一定要把作品説清楚,例如: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作品,作品和你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類似這樣的問題。這導致學生只對闡釋作品負責,而對作品本身不負責任,這樣才有了觀念藝術的出現以及奇奇怪怪藝術現象的産生。

藝術史寫作與藝術家創作及當代藝術的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有更多人來寫作當代藝術史是好事,藝術家不要那麼看重,因為,今天的藝術史寫作是非常個性化的,通常是那些被藝術史家認為重要的藝術家及作品才會被寫進藝術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