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素描60年》序)
文/徐冰
素描就是素描,它就這麼簡單,所以它這麼重要。
《中央美術學院素描60年》大展的目的,並非為推動學院素描問題的繼續爭論,從某種角度講,是意在停止那種帶有思維慣性和政治情緒化而又屬於風格層面的討論,從而以客觀的、學術的態度來回看一下素描作為西方藝術的一種描繪方式,來到中國後,在我們這裡發生了什麼。在一個同樣強大又截然不同的文化語境裏,中國藝術界是如何對待它的;在我們多變的社會階段中、在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進展中,它起到了哪些作用,其結果又是怎樣的;素描與中國傳統繪畫、設計、建築、綜合藝術等門類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在現今國際藝術格局中,我們在素描這個領域中,已經走到了哪。為此,我們四處搜尋,把美院60年來的素描歷史資料找出來,把好畫找出來,也把各階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張找出來;擺出幾代人探索的原貌,這有助於我們比照“不同”與“類似”之處,辨別出優秀作品及眾多主張之間的共同點——這也許就是我們到什麼時候也離不開的這門學科的核心部分。以此作為引子,再深入到對藝術本體的關注和實質部分的探究。
此展分為橫向展開的三部分,而每一部分又作縱向陳述
第一部分,是以歷年教員和學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主張為材料,對中央美院60年素描教學歷史加以梳理,回看從徐悲鴻時代到蘇聯方法引入,到歷次的調整變化,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各階段,我院素描學科進展過程的真實原貌和階段性的認知盲點在哪。
為了看清這些主張在素描實踐及教學中的作用和結果,我們通過部分當事人對作品回顧的方式,再現教與學的“現場情境”,將主張與實踐融在一起。隨著對畫面自身解讀的引導,從中引出更多有關繪畫本體的資訊。
經歷教與學之間微妙的碰撞,在對美院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方式的描述中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真正被理解和消化後留下的結果。我們發現,中央美院的素描訓練,留給學習者除造型的技能外,更深刻的部分似乎是教師的品格、對學術和事業的態度與方法。在教學中,通過對每一筆的處理,通過交換感受的點滴小事,使學習者從一個粗糙的人變為一個精緻的人、一個訓練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中明察秋毫的人。靳尚誼先生説過:“素描解決的是水準問題,而不是風格問題。”水準是什麼?是從事任何領域者都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一種穿透、容納、消化各類藝術現象的能力以及執行的能力。而藝術家水準的提升,幾乎是在對每一筆處理的思辨過程中所獲得的,對藝術的理解、對手頭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學會了挪用某種風格的技術。
第二部分,是關於“素描與創作思維”關係的考察。這部分展示了我院60年來部分創作以素描為主線的背景材料,揭示作品形成的思路歷程。這些極富感染力並曾經給社會以廣泛影響的作品,創作者是怎樣提煉出有效的造型語言,又最終落實到畫面上的。這裡的每一個過程,都是視覺圖式的發生個案,它們直接提示的是藝術的深度及繪畫的本體部分——即藝術樣式與藝術家所處時代之間關係的、處理技術的能力,而不是在風格、流派樣式之間比較和爭論的結果。這部分為我們提供了如何以藝術面對時代的經驗,在來自於藝術內部與外部有限的“藝術”空間中,這些藝術家是如何將藝術推進到極致的。同時,這也涉及到繪畫基礎與個性表達這兩者之間在相剋相生的較量中,是如何統一的課題。
此部分提供了素描學科與社會及藝術個性多方關係思考的案例,與第一部分從不同角度,共同勾畫出美院素描學科的厚度與風采。
第三部分,為三位藝術家的個案研究,這部分可作為前兩部分的註釋。在對素描教學及歷史林林總總地加以清理之後,再以幾位藝術家的線性經歷來考察素描作為一種養料,在伴隨藝術家成長過程中的作用,考察素描這件事與藝術家個體之間是什麼關係。
雕塑家錢紹武先生在中央美院豐富的素描藝術中是個特別的現象。他對素描藝術的獨特表述曾對全國産生過廣泛影響。我們特別找到了在80年代中期,我院電教室製作的“錢紹武人體素描技法”錄影帶,以助了解其素描藝術和教學理念之精要。
油畫家蘇高禮先生的代表性在於,其藝術歷程與美院歷史共生的關係。從他考美院附中之前的素描,經過附中、美院本科、留蘇學習、本院任教,以及文革期間下廠下鄉的應對,直到改革開放後的作為,這樣,一個國家的歷史背景、一個教學體系的歷史和一個人的藝術生涯,被素描的“痕跡”敏感地呈現出來。
對中年油畫家劉小東老師繪畫歷程的分析,使我們看到,作為一個攜帶學院背景的人,他是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將這些“基因”衍生為鮮明個性的當代表達。他的藝術成果與學院訓練之間應該説是一種積極的生發關係。
這三個個案,並非是對其成功度的表明,而是就其藝術經驗對此展主題具有説明性的使用。此展嘗試以圖文並敘的方式展開。從讀畫切入,依通識語言,讓觀者潛入“繪製此畫時的”語境,並與這些作品的內幕相遇,而避免偏離繪畫本體的教條化理論闡釋,以致使論述無效的弊端。
我們也花時間對每件作品指導教師的確認和對體系的承接關係做了考據式的調查。這可以使人們看到,今天已成為備受敬仰的名家曾經在怎樣的師承關係中,經歷過怎樣的滋養與磨練;看到一代代演變的邏輯——原型中之不一樣;也使我們感受到一個學院學術的堅實來源。這,也可以讓今天的學子們改變與成功者在心理上的距離。
另外,我們在院圖書館的協助下,整理出了我院教員發表和出版的有關素描的文論、專著和教材的目錄,一併包括在此展及此書中。我們驚訝地發現,有這麼多人為這件事傾注過心血。
為籌備此展,指導委員會和展覽委員會曾進行過不下十次的工作會議。更確切地説,這些會議是對素描核心問題的辨識與討論。與此同時,我們也做了大量的採訪,也將這些採訪進行整理和視頻播放。這可以看作是現階段中央美院藝術家們對素描學科認識的反映。
前不久荷蘭阿爾特茲藝術大學教授來訪,他們的目的是了解中國的藝術學院如何在發展新藝術、新學科的同時又保留了傳統技法和手頭能力,而這种經驗在今天的世界藝術教育中是稀缺的。我説:“這本來是從你們那兒學來的,你們給丟了,我們還留著,而且已經成為我們藝術教育傳統中的一部分。”西方當代藝術和藝術教育是按照“藝術史寫作”的脈絡展開的,有時過分注重對作品的解釋而忽視了作品本身。事實上東西方的當代藝術教育各有所長和各自的誤區。我們梳理自己的軌跡,既是幫助自己看到過去歷史進程中的得失,也是獲得思考未來發展的依據。真正當代的態度是不排斥任何有益的文化營養的。如何處理技能訓練與當代的關係是觀照當代問題不可缺失的部分,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這也許是我們在將來可以給世界提供的經驗。
在這裡還需要説明的是,中央美院有關素描的史料,原來是如此之豐富和精采。雖然我們擔負辦展和圖集編輯工作的團隊成員,在徵尋、整理材料上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由於歷史久遠和現實條件等種種原因,在全面性、史料分析和分量比重上,都難免有遺漏和不妥之處,有待指正和日後彌補。
感謝中央美院深厚的學術背景對我們的滋養。
感謝所有為此展覽形成付出努力的團隊及個人。
徐冰
二OO九年十二月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