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艷
著名策展人的邀請
在一位藝術家的展覽開幕式上,有朋友悄悄問我,明年美術館還有檔期的話,安排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展覽,準備請某某來做這個展覽的策展人,我反問,為什麼一定要請某策展人呢,這麼年輕的一個藝術家,為什麼不請一個青年策展人來策劃呢,這樣兩者之間在作品的認知上會有一個共通感,得到的答案是——因為某策展人的名氣大啊,如果請他策劃的話,關注度會高。做展覽,邀請策展人來策劃,這本來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可是,現在很多藝術家的展覽,不管是群展還是個展,都希望著名策展人來策劃,這讓一些原本靠展覽品質出來的策展人變成了展覽數量的奴隸,在當代藝術圈也慢慢引起了爭議。如果從窺探人的內心來講,請知名策劃人來策劃展覽也許是人的本能慾望,但我們不禁要問,通過“著名” 策展人來策劃一個展覽,一個活動,也能讓你藝術家一下子“知名”起來嗎?可能這是很多藝術家在考慮自己展覽時的一個意念,但是,明白人都知道,能不能讓一個藝術家“知名”起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作品本身來説話,好的策劃和方案僅僅是一個推動而已,點子型的東西逞強了一時,逞強不了一世。
請知名策展人來策劃展覽要分開來看:一個已經繪畫語言成熟的藝術家,邀請一位知名策劃人來為自己的展覽策劃,是因為自己的作品和這個知名策展人有著共同成長的經歷,這個策劃人一直比較了解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和藝術風格,如果兩者在一起合作,可能會錦上添花;那一個還處在成長期的藝術家願意重金邀請策劃人,如果是作品本身不錯的話,通過策劃人的策劃,能夠引起一個人對其藝術作品關注的話,也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最差強人意的是,作品很差的藝術家希望借助策展人來炒作,是最讓人看不起的,無非是希望能提升一下自己藝術的價值,在展覽的實施過程中,引起更多圈裏人的關注。策劃人,其實也是“術業有專攻”,有些策劃人的研究方向偏抽象繪畫語言一些,有些偏圖像一些,有些偏多媒體和攝影一些,但是,現在很多藝術家不管自己是做什麼媒介,也不管自己是畫什麼的,他們希望邀請的策展人一定是在圈裏威望大的,最好是有策劃雙年展的背景,最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名氣,比如,前一段時間,我碰見的一個藝術家,自己是畫抽象的,但是非要去找一個關注圖像的策劃人來給自己做,因為這個策劃人有策劃雙年展的背景,可能國際眼光好一些,但是,對藝術家的作品來説,是否是好的呢?根據我的經驗和總結,策劃一個藝術展覽,首先是要明確找策展人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其學術主題的文化針對性在哪?如何尋求一個學術的著眼點或切入口?策展人要通過這個展覽説明、發現什麼問題?它與未來藝術創作究竟會發生怎樣的聯繫?當然這並不是説一個展覽就要承載如此多的命題,但是應該由策展人在策劃展覽時給予考慮的問題。
著名策展人做了些什麼?
一個好的展覽,不是寫一篇理論的文章就是一個好展覽,其實要把一個展覽做好,中間環節很多。醞釀展覽主題,寫文章,選擇並邀請藝術家,聯絡場地與藝術家溝通作品方案,拉資金,請諫、畫冊的編輯方案,展覽現場的佈置,展後宣傳等,每一項工作都很繁瑣。策展人是一個類似導演的角色,除了需具備批評家的藝術敏感和判斷能力外,策展人對作品在現場的把握和佈置也很重要。一般認為,一個展覽被傳播往往通過兩種宣傳渠道,一個展覽現場,一個是畫冊,在場和不在場的觀眾雖然觀看方式不同,但都接觸和參與了展覽。在國外,策展人是一項非常嚴肅的職業;而在中國,策展人,尤其是著名策展人大多是一個展覽的噱頭,策展人是什麼,一篇文章加一個展覽開幕式的出場,這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圈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舉例説,藝術機構的一些展覽,展覽的請柬上經常都是著名策展人某某,學術主持某某,但是,在布展的時候,作品真正到了展場,需要將作品布展的時候,我們卻很難看到策展人和學術主持的身影,於是,打電話給策展人,問幾時能到展廳,作品位置等您確認,得到的回答通常是,開幕式一定會到,你給某某電話吧,策劃人説的某某就是學術主持,電話過去,得到的回答是你問策展人吧,更甚的是,有些策展人還會説,美術館的空間你們比我更了解,還是你們自己決定作品的位置吧。這個時候,展覽要開幕了,作為機構人員還能怎麼辦。
小結
雖然時至今日,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匯裏策展人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但是,短短幾年的時間,這個沒有明確定義的詞語在藝術圈完全被“神聖化”、甚至走向了其反面“濫用化”了。請策展人來策劃展覽,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國際上大的雙年展更是策劃人一手打造的結果,在此,提出此問題,不是要反對展覽邀請策展人,而是對當下一些浮躁現象的反思,數量化的策劃累計,著名策展人還著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