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走過50年征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9 00:21:0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文/南曉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世界聞名的藝術王國。其實,它並不單指一處博物館,而是一個始創于1937年的博物館群,在全球共有5處,分別位於紐約、威尼斯、畢爾巴鄂、柏林和阿布扎比。這其中,最值得古根海姆基金會誇耀的,就是紐約和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它們都是將想像力付諸現實的成功範例。

在經歷了4年的整修後,10月21日,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終於迎來新館開館50週年紀念日。坐落在美國紐約第五大道1071號的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與其他任何建築物都迥然不同:它的外觀像一隻茶杯,或像一條巨大的白色彈簧,螺旋線的外部結構猶如“海螺”。

抽象藝術的收藏王國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全稱為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前身是早年位於紐約54街24號的非物體繪畫博物館,其館藏的現代派繪畫作品抽象性特點濃郁。1952年,非物體繪畫博物館更名為古根海姆博物館。1959年10月21日,由美國著名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別具一格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新館,向期待已久的熱情公眾敞開了大門。

博物館的奠基人所羅門·R·古根海姆出身於一個富裕的瑞士家庭,在美國發家。19世紀,開採銅礦的生意給了古根海姆家族第一桶金。隨後,這個家族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而藝術是他們迄今為止最名利雙收的投資。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保存了所羅門·R·古根海姆所擁有的現代藝術收藏品,許多展品由金屬桿懸挂著,看起來好像浮在空中。按照傳統,博物館在沿大廳四週的墻上展覽藝術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傳統的慣例。

經過50年的發展,現在的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成為世界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主要是印象派以後各名家的作品,尤其是抽象藝術的收藏更是居於世界各博物館之首。

為了慶祝新館落成50週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籌劃了整年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一部首次放映的記錄賴特施工情景的紀錄片、展示賴特作品的特別展等。博物館還和谷歌合作,發起一個名為“設計庇護所”的全球性設計競賽,邀請公眾使用谷歌公司的三維設計工具,設計一個可在世界上任何地點居住和工作的100平方英尺的結構。

而賴特作品展也創下該館自1922年以來的參觀人數紀錄。本次展覽名為“Frank Lioyd Wright: From Within Outward”,展出作品有繪畫和建築模型,還有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原始模型。據博物館公關人員稱,賴特展從5月15日到8月23日的87天展期裏,共吸引了超過37萬人次前來觀看。

“新掌門繼位”

古根海姆開啟新航程

自成立之日起,古根海姆收藏基金會就一直在謀求擴張,建造更多的分館、購買更多的藝術品,連鎖經營博物館的理念至今都沒有變。他們在西班牙畢爾巴鄂的成功設館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由美國加州建築師弗蘭克·蓋瑞設計,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在1997年正式落成啟用後,就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博得舉世矚目。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不到一年內就達400萬人次,直接門票收入即佔畢爾巴鄂市歲入的4%,而帶動的相關收入則佔到20%以上,畢爾巴鄂一夜間成為歐洲家喻戶曉之城、一個新的旅遊熱點。

而在中國,古根海姆的擴張並不順利。2004年,古根海姆博物館落戶上海的要求被當地政府否決;2005年,其北京展館的效果圖仍然停留在紙面上;古根海姆博物館同樣也沒能落戶香港和台中。

在經濟危機影響下,古根海姆收藏基金會獲得的捐贈比以往少了18%,博物館不得不縮減開支,裁員、減少差旅開支,但絕不會擱置在全世界擴張的雄偉計劃。

9月23日,美國20世紀藝術專家和卡內基藝術博物館前董事理查德·阿姆斯特朗,被任命為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新董事。前“掌門人”托馬斯·克倫斯于2月20日離開了自1988年就開始執掌的基金會和博物館,阿姆斯特朗將於近日正式接替克倫斯走後長期空缺的職位。

新“掌門”阿姆斯特朗稱,他上任後計劃領導建立一個涵蓋威尼斯、畢爾巴鄂、柏林的全球性網路博物館,並將網路博物館總部設在紐約。他説,他在為古根海姆尋求一種新的經營方式以及多樣的藝術形式,以求使博物館能更好地吸引年輕觀眾。古根海姆董事會則表示,目前博物館仍會致力於開拓亞洲與拉丁美洲市場,但似乎並沒有“大胃口”保持新增網路業務的運作,而將於2013年在阿布扎比建立一個古根海姆分館的計劃也是一個新挑戰。

2013年,古根海姆博物館將現身阿布扎比博物館之島薩迪亞特,與迪拜隔道相望,並仍由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師弗蘭克·蓋瑞領銜設計。上億美元的投資,意味著這個巨大的新古根海姆博物館無比奢華,來自全世界的富豪將在島上的豪華酒店談論藝術,並揮桿將高爾夫球打進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圍墻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