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是狄德羅對“美”的新發現。美具有相對性,“美即關係”。“形象之所以卓越,不是因為我在其中發現了極端精確的比例,而是相反,因為我看出了一整套互相關聯的必然的畸形之處。”人的器官組織之間、自然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都具有各種關係。而真實的關係則是美的。因此,看見一隻腳的造型就應該可以推測出全身的姿態。在對“廢墟”與“墳墓”的例子中,狄德羅説到,廢墟是另人恐懼的地方,因此,畫面上應安排匆匆行路的人和急弛而過的奔馬;而墳墓則是人最終的歸所,可以安排休憩的過路人在旁邊。如果將二者搞反,則會造成虛假的關係,即不真實,也不理性。而且繪畫中的關係也不是隨便怎麼都可以的,太多就會造成混亂,過少則會造成單調。形象之間必須具有“相關概念”。並且還同時歸結出十多種影響欣賞繪畫中“關係”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便的美的相對性。即因為時間、空間、人的不同而造成美的不同。
這三個核心的概念在狄德羅的批評實踐中相互關聯。在他具有啟蒙思想的哲學觀中已經註定了這些。世俗化、真實性、與情感和創造力關聯的道德、超越神學並深入到市民社會中的理性、將自然從超自然位置上拉下來……這些一方面與市民文化相象關聯,強調世俗的真實,對生活場景的體驗,反對裝腔作勢的學院姿態;另一方面強調理性,企圖創造一種“社會物理學”,反對神學的統一性和貴族的自我美化。“肖像畫和半身像應該在共和政體的國家中受到尊重,因為在共和政體的國家裏,應該使公民的視線集中注意那些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保衛者。在君主國家情形就不一樣,那裏只有上帝和國王。”
同時,在對狄德羅沙龍評論的閱讀中,不應該忽略的還有藝術批評起源的背景和非純粹性。從18世紀初開始的歐洲信仰危機到啟蒙運動,在哈貝馬斯所説的轉型的公共領域背景下,大量的沙龍、咖啡館的出現,出版和傳媒的興起造就在藝術批評的可能性空間和足夠的傳播渠道。而且,一開始的藝術批評,也同樣是在商業,或者所資産者的崛起背景出現的,它作為具有新聞性,而非學術性的文字,一直是有其商業目的的。狄德羅將對繪畫的批評看作是“編故事”,甚至在他寫作沙龍評論的時候,至少也部分地考慮了自己經濟窘迫的生活狀況。當然,不可否認,藝術評論的初期是文人獨立精神的顯現。在整個現代性對學科的分化和深化過程中,藝術批評被置於僵死的學科圈地運動中,成為晚期資本主義邏輯之學術工業的一部分。而在被收購之前的獨立的、公共性的、波西米亞似的批判精神則消失殆盡。K.萊文在《超越後現代主義》一書中所言及今天的狀況是,藝術批評家不得不在藝術機構的司儀和藝術史論家之間做一個選擇。而我們發現可能性的第三條道路則是,回到批評産生的初期,讓它維持原有的非學院性和非職業化,並以此脫離資本主義邏輯的桎梏,歸復其獨立性和批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