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龐薰琹:用前衛藝術描繪中國精神
——專訪龐薰琹之女龐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14 10:35:04 | 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報 實習記者/賈昊霖
《密林》 水彩·絹,53.5×67.8 cm,1947年
 

抗戰爆發後,龐薰琹攜家眷輾轉各地,親見國家飽經戰亂,人民苦難深重。於是他將一切對侵略者的憤怒,對同胞父老的悲憫都融入筆端,創作了一系列題材嚴肅、思想深刻的作品。“這是他1934年的一幅油畫,”龐濤拿出畫冊向記者展示,“畫了三根手指按著一個壓榨機。當時他並不知道毛主席説的三座大山,但是他根據自己的感受解釋為外來的侵略勢力、中國的黑暗腐敗勢力和封建勢力,他説這是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的三種勢力。中心位置愁眉苦臉,面黃肌瘦的農婦代表貧困的中國,機器人代表壓迫我們的歐美工業國。畫面上的芭蕾和天使表示苦難深重的中國或許未來有一天也會有芭蕾,有幸福的日子。”

後來,龐薰琹有機會調入中央博物院工作,不僅結識了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李濟、郭寶鈞、夏鼐、楊鐘健等一批著名學者,而且還接觸了大量國寶文物。“那些國寶就在他辦公室裏放著,商代的,西周的,春秋戰國的。文化界的朋友還借了很多書給他看。他覺得這是補課的好機會,就沒日沒夜地臨摹,

畫各種紋樣,並從中國的紋樣中尋求變化。”龐薰琹由此開始了工藝美術設計之路,他設計了大量裝飾紋樣和實物圖案,在今天看來都有著鮮活的藝術生命力,毫不過時。

《劍池》 水墨·宣紙,28×32 cm,1984年
 

“我父親搞現代設計有自己的創新,既凸顯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又很現代。你一看就是中國自己的設計,但又具有世界水準。他比較好的一點就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進行創作,在國外已經看了那麼多東西,知道世界最高水準是什麼;然後回來看中國的東西,再融會貫通地設計。”龐濤説。

龐薰琹的作品如今存世量大約五百餘幅,大量傑出的繪畫都毀於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龐薰琹去世後,其家人先後捐獻了五百多幅畫作,市場上流通的更是少之又少。據龐濤介紹,龐薰琹巴黎時期的畫雖有上千張,但如今已不剩什麼。“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佔領了北平,為了不當亡國奴,父母就帶著我們出走,整個家都放在那兒無暇顧管,絕大多數的畫都散佚了。”

由於藝術價值較高,市場流通量少,龐薰琹的作品市值普遍超過了6位數,隨之而來的倣造品也不在少數,作為長女的龐濤對此深感氣憤。“龐薰琹的東西在社會上比較少,真正想收藏的人得下功夫,了

解他當時所思所想到底是什麼,了解其人品、畫品的水準線,熟悉作者的格調、氣質、品味,這些元素是不會在假畫裏出現的。”龐濤説,“畫如其人,因此要熟悉作者的履歷,許多假畫很低級,不下任何功夫,明目張膽地欺侮收藏群體。例如有的畫無中生有地標明“某年畫蘇州風景”,但他當時根本沒有可能去蘇州;也有標去桂林的,而實際他上一輩子沒去桂林畫過漓江。其實稍微了解作者履歷就可築起最基本、最起碼的防假第一道墻,然後也要仔細觀看、研讀其作品。2006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龐薰琹畫冊》,更正了之前出版物的錯誤之處,許多作品都有作者本人的背景描述,另附藝術分析可供參考。勸收藏人士不要貿然輕易大方出手為上。”

在鑒畫上,龐濤認為真正的收藏家應當有很高的文化水準和藝術涵養,才能對作品有識別能力,“畫家的畫風無論如何變化,作畫時的投入、人品、畫品、氣質、藝術追求、創作水準等因素,研究時不可忽視。有文化修養和藝術品位的人,對作品自然就有深刻的認識。任何一樣東西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即使是細微的差別,可能性質就不一樣。沒有受過藝術方面專門訓練的人要想不被騙,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否則就要付出高昂的‘學費’。”

 



以上為龐薰琹作品拍賣價格位列前十者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