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關於抽象藝術的三個話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05 13:43:35 | 文章來源: 北京文藝網

早在上個世紀西方人就斷言了藝術走向了終結。從藝術本體的演變情形來看,抽象藝術的極端表現確實把架上藝術推向了窮途末路。其遠離生活遠離現實遠離政治話語的“清高”之態也將公眾的視線引進了“死衚同”。在這樣的情形下,“死亡”論“終結”論的出現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既然如此,我們再度談論抽象藝術的話題是否還真有意義?

我一直認為,任何藝術形式的命運並不在於某種假設的預言而真的死亡。死與非死,要看兩點:一方面是藝術家還有沒有智慧與創造力,有沒有推進其延伸發展的才情與毅志;另方面是對待事物的價值取向。

世間做事有兩種,一種是不斷的移位向前方延伸;一種是立足一點靜靜地向縱深鑽探。向前方延伸的最終會再次回到原點;向縱深鑽探的最終會再次回到表層。兩種方法,孰高孰低,孰對孰非,不言而喻。

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或自負封閉,無視全球語境下複雜多變的當代話語;更不能“妄自菲薄”看不到自己的優長一味沿著別人的足跡去追趕。關鍵在於能不能在一種“過去時”的形式中發現新的價值,或注入新的思考新的觀念,也就是看藝術家有沒有能力向縱深鑽探。我倒覺得,在沒有發現或不能創造出真正具有原創意義的形式時,不如沉下來向縱深鑽探(“原創”不是人的主觀追求,是藝術生命的自然顯露)。

這猶如英語的逐漸傳播與流行,並不意味著漢語的寫作就再不會有其意義。如果真的有一天,全球同化為一種語言,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棕色人,也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統統都講一種話,這個時候,其他語種真的要消亡了;多樣性的大千世界也會變得平淡無奇。站在文化的視角,這不是應有的方向。

我相信,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重提抽像是一定有其新鮮的意義的。我也注意到國內許多藝術家好像追逐時尚一樣,作了各種形式的嘗試之後,最終回到了架上,尤其是回到了抽象(目前,國內許多從事抽象藝術的畫家都做過多種形式的嘗試)。面對這種現象我猜想,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是由於抽象藝術樣式的魅力使然;另方面,大家可能發現了抽象藝術在當代的某些價值;再者,就是抽象藝術樣式與我們文化傳統上的某種內在的關聯性;也許,還是一種藝術發展的必然。不管怎樣,抽象藝術的價值體現還遠遠沒有展示出來。向縱深鑽探,同樣是一種前行。

三、抽象藝術與公眾解讀

回到抽象藝術的本體,我們沒有超出歷史定論的新鮮解讀。但是,在我們的公眾解讀中的尷尬情形依然需要多層面多角度的闡釋。再進一步講,抽象藝術在社會公眾面前的價值體現依然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與廣闊的空間。如果説,在藝術本體上的研究最終不能與社會學意義上的研究相溝通,那麼這種研究的價值就遠遠會脫水。

人們對抽象藝術一般會認為,由於其“曲高和寡”的純粹性所決定,不能像具象藝術那樣具有“應用價值”。事實上,雖然抽象藝術不能像具象藝術那樣直接解讀某事件或故事,但它的理念與本質卻與人們的生活處處有關聯。

我一直認為,有欣賞抽象藝術能力的人群,一定是真正具有審美能力的高素質人群。人們對具象藝術的觀賞,即使他沒有任何審美方面的教養,也可猶如看故事電影的一個片斷一樣猜度所述對象的因果關係,至少可以辨認是頭驢還是一頭馬,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哪怕是一隻爛蘋果,都有實體物作為觀賞者的參照。假如,我們把凡高的自畫像拿給一位從不接觸藝術的人面前讓他辨認,他可以不知道凡高是何許“物”,甚至可以不知道這是一張畫,但他一定能辨認這是個長著紅鬍子的人。如果讓他看塞尚的蘋果靜物,他既是會説:“阿,這些蘋果怎麼會長成這個樣”,也不會認為這是小孩子的頭。因為,現實客體形象的記憶,已成為人們欣賞、辨認的依據。站在純粹抽象的作品面前這種參照沒有了,人們依據什麼對你的作品做出判斷?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