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潘欣信 王凱:捐贈之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31 08:57:0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近一段時間以來,“捐贈”成為美術界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彙。先是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接踵舉辦“吳冠中藝術捐贈展”;繼而,“靳尚誼捐贈作品展”舉行,展出他多年來共向上海美術館、寧波美術館等全國諸多美術館捐贈的60多幅作品,並再次向中國美術館集中捐贈14幅油畫作品和25幅素描作品;6月1日,“鄒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贈李可染作品展”又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李可染100多件作品,在經歷遺産案風波之後,順利實現捐贈……

在這個市場觀念深入人心、藝術市場興旺發達、蒸蒸日上的時代,這樣的捐贈新聞,就像是一道道亮麗、溫暖的陽光,展現、閃爍著一種為文化、為藝術的珍貴品質。讓我們可以看見,藝術除了具有讓我們汲取美的力量,還可以讓我們仰望與感受真與善的美德。李可染、靳尚誼、吳冠中……他們的藝術作品可謂是市場的寵兒,這些作品所屢屢創下的天價拍賣價格曾讓我們艷羨與震驚,而這些無私的捐贈行為,更讓我們感受到“真、善、美”的洗禮。

捐贈,對於任何一個藝術機構來説,無疑都是極其幸運的事情。畢竟,對於國內眾多的美術館、博物館而言,擁有足夠豐富和高端的藝術藏品,就象徵著自身有多高的學術檔次。並且,很多時候,藝術家本身又都是收藏家,因而,捐贈作品中有很多一部分又包含了藝術家本人的舊藏。這無疑對提升美術、藝術館的品質有著重要影響。

無論是藝術家本人還是其家屬、後人的捐贈,在我們看來,都是藝術家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藝德雙馨的體現。作為美術館、博物館,接受捐贈要考慮到的便是藝術家作品的藝術性高低。因而,得以實現捐贈的作品常常也是藝術精品。高端的藝術作品,是人類高端智慧的結晶,從藝術品的創作、流傳,到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是一門綜合的學問,甚至可能是一篇百年、千年可做的“長文”。因此,對於捐贈藝術品來説,捐贈,是使這篇“文章”有了華麗的起首,如何能儘量完美、完善地做好這篇文章,更多的工作需要接受捐贈的藝術機構來進行。能成批量地、無償地接收到好的藝術品,對於一個藝術機構的館藏與學術研究,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品的作用,藝術機構責無旁貸。如果僅僅是為了填充館藏,那不僅是對捐贈者的不尊重,也是對藝術品的褻瀆。從古至今,大量優秀的藝術品聚集,卻“侯門一入深如海”的現象並不少見。眾所週知,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作品,因經典而愛者眾多,為多個朝代的皇室聚集,反而造成了朝代更替之時,整批性的大量損毀遺失,以至於今天流傳極少,片紙抵萬金。

今天,具有豐厚或是典型個案意義的藏品,卻不整理研究,甚至不做常規展示活動的展覽機構,也有“館”在。有一些藝術機構,熱熱鬧鬧地開館或者接受捐贈之後,沒有專業人員專門研究,幾年甚至數十年間擺放著同樣的藏品,不做整理,不作任何更換,更遑論系統的研究。緣于這樣的情況存在,使得許多無價之寶屢屢與美術館、博物館失之交臂。曾經引起關注的香港虛白齋捐贈,就很可以説明問題。“虛白”是新加坡藏家劉作籌的齋號。劉先生家境殷厚,專藏書畫,幾十年間共收藏有書畫名作4000余件,其中有沈、文、唐、仇、華亭、新安、四王吳惲、四僧、八怪等等。後來,劉先生打算捐贈這批作品,先後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新加坡有關文化機構商榷,卻因館藏條件等客觀原因,未能成功。劉先生雖是新加坡籍貫,但彼時新加坡國內卻並不重視文化,作品最終落戶我國香港。事後,新加坡政府方有覺醒。痛定思痛之下成立了五家博物館。相信有很多人都能體會捐贈者的這種心情。對於收藏家而言,舉畢生之力,將藝術品集中起來,是他們的追求,他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聚集,便於後人研究、參觀。

近幾年來,為打造文化都市,國內掀起一股美術場館興建的熱潮,靳尚誼“一個藝術家最好的作品應該留在美術館,捐贈才是藝術品最好的文化歸宿”觀點説明,當藝術家準備好了,藝術機構是否該考慮一份勇敢的擔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