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巫鴻對話余德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12 08:55:18 | 文章來源: 中國藝志

 

余德耀: 我以前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有一次我買來紙跟油彩,看著自己的手就開始畫。當時我一有時間就畫,畫了幾個月。那幅畫真的很好,很立體,現在這畫不知道丟到哪去了。

巫鴻: 所以您從小就喜歡畫畫, 是嗎?

余德耀: 是這樣子。我相信"自由"這兩個字,我覺得藝術是自由的。我的收藏系統分兩類,一個是美術館的收藏,一個是余得耀基金會的收藏。余得耀基金會的收藏很自由,我不怕出錯,但是我希望通過跟藝術家的接觸,通過跟策展人的交往,建立一種體系,就是所謂的收藏體系。這個用話是講不出來的。但是我相信這個基金會的收藏將是非常自由的一個收藏,我可以買年輕人的,也可以買老藝術家的,

巫鴻: 對。需要有這種試驗性的勇氣。

余德耀: 也必需要有一個美術史的系統。美術史多大多長啊,我們可以慢慢彌補。我要有自由的空間,但是我知道可能也會出錯。

巫鴻: 我想在你收藏的時候可能也會出現兩種手法。現在當然可能是從基金會的收藏進入美術館,但是將來可能你買的時候就會有兩種買法:一種是完全試驗性的,還有一種是填補歷史空白的。

余德耀: 已經是了,現在就已經是這樣。但是 我沒有烏裏西克那種機遇---他用很少的錢來買了這麼好的東西。現在東西都很貴,所以我只能慢慢來。

巫鴻: 當時有很多機遇,包括我策展的那個廣州三年展,把九十年代整個挑一遍。前些時候去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收藏展,很都都是從那個展覽買的,成了他的收藏,我都沒想到他買那麼多東西! 當時買東西非常便宜。

余德耀: 還有,我有一個收藏的理論:為什麼我們要收藏中國的當代藝術?它的價值在哪?舉個例子説:我有一個朋友專收古董,他一直找五代十國的東西。他説五代十國的東西因為有胡人文化,而且只有60年,是個很短的時間,所以這時期的藝術品很稀有珍貴。時間短,東西就少。其實中國的當代藝術也是很短的歷史。從八五新潮出現比較有叛逆性的現象,從紅色經典到八五新潮的當代藝術開始,我覺得這個階段是一個很稀有的階段。為什麼呢,我們講1949 年以後的大陸的文化,本不完全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包括猶太的,蘇聯的,和德國的影響,也包括傳統東方中國的政治智慧和哲學。從1949年到現在已經過了60年。這個60年裏也包括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出現。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我生逢此時,能收藏這一段歷史,也是很難得的。再過二十年,五十年,回想起來也許是會我的最有價值的一段歷史。

巫鴻: 我們今天早上談到二十世紀以後的藝術,現在這段是很特殊的,因為它的目的是要把體系性的變成一種個人性的,以往壓制了的很多的能量現在通過個人放射出來,變成一種個人的藝術,這個在中國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原來的中國藝術史裏面談現代的時候,總把它分成兩個,一個是西化,一個是中國化,國畫和西畫之間辯論沒完沒了。雖然現在的官方藝術還是這樣談,但是當代藝術已經很難説是西還是中。很多人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感覺。你的看法很象一個歷史家,因為你是用過去現在式,説過五十年再看現在是怎麼樣。這是“將來的過去”,不是“過去的現在”,所以你不完全是看他現在的價值,而是説,設想一下用將來的角度看我們現在這個時刻。

余德耀: 我現在看一個藝術作品,總是儘量把自己拉到以後的五十年。我也跟你談過這個事,當我們處在當時當刻的時候,我們比較迷茫。但是如果把時間拉到比較更遠的一個地方來看現在的東西呢,就會比較清晰。將來50年以後,這個作品的價值在哪?

巫鴻: 余先生不是單純從一個藝術品的角度來看,而是以個人的經驗,加上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您的個人的經驗就是:其實余先生也是大起大落,因為那時候又説經濟風暴,所以那種個人的上下,把他歸納成藝術去看,對我覺得剛才就説了這兩次創業很有意思。

余德耀: 我也想告訴藝術家,特別是年輕的藝術家,我對他的期望。我不干涉他們創作的理念,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我們一直看著他。我只能提示他,但是我不能干涉他。如果這個藝術家走向了一條毀滅的路,我們也只能看著他毀滅。我們沒有辦法去打擾這個規律,就是自然的規律,創作的規律,我覺得是一樣的。你要怎麼發展,你要成功,你要平平,你要失敗,我們只能在後面討論,我們沒有辦法干涉。

巫鴻: 這種態度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有的贊助人就要讓藝術家改一改,換一換,很多的都是這樣。剛才你給我看兩個沒有很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我倒是感覺這個態度和很多西方的收藏家不一樣。他們的作品不是符號化的,很敏感。不管是李曉靜還是潘劍,好象有一種更personal(私人)的東西,一種更人性的東西,或者內在的東西比較多一點。有些藏家喜歡看代表性的符號的東西,當然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就是説吸引他們的東西不太一樣,往往是異國情調。因為我們都是在中國文化圈裏面,所以對我們説不存在異國的問題。所以往往我倒覺得在成熟的當代藝術裏,很多傳統文化的因素可能會冒出來,這個東西將來會很重要。

我最近在美國做了一個展覽,叫《書和中國當代藝術》。很多人説中國當代藝術跟著西方跑,其實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就發現情況要複雜的多。你看八十年代以後的很多好作品都和“書”的觀唸有關係,這是非常中國化的。例如徐冰的天書,黃永砯把書放在那個攪拌機裏去攪拌,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許多當代藝術家都做過和書有關的東西。結果發現這肯定和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很有關係。我覺得可以這樣發掘出當代中國藝術的特性。

巫鴻: 再換一個問題:現在有很多人在問,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是不是一個很大的bubble(氣泡)啊? 但是聽你説,你還是很有信心的。是嗎?

余德耀: 我覺得bubble不bubble對我不重要。買一個藝術品,你買了就等於是一個逗點,一個句號。好的東西可能是貴,但是以後---我們不知道以後的事怎麼樣。我也蠻幸運,我沒花太多的資本去擁有我現在的收藏。而且,當你有一個心態就是説,你這邊就是你的收藏的時候呢,你不會考慮到你怎麼樣。但是回到你剛才問的問題,我可以做一個比較,用經濟的理論來講。現在中國的當代藝術最貴的就是所謂的一千萬美,就是,曾梵志的那個面具 ,那是六月份拍的以前一點張曉剛拍六百萬美金,岳敏君拍四百多萬。中國當代藝術千萬美金人家都已經説他是天價了,但是如果我們談西方的藝術,西方的藝術最貴的多少?當代藝術已經上億了。現在我再問一下,如果把更古老一點的藝術包括進來,比如説《蒙那麗沙》,如果拍賣的話,會多少錢,那就是無價! 所以我覺得,中國人太看不起中國人自己的東西了,一千萬就覺得是一個天價。我覺得不是這麼一回事,將來發展的怎麼樣沒有人能夠預知,但是肯定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記得在拍賣張曉剛的那張六百萬的畫的拍賣會的現場,我前面是一個外國人,我問他How do you think? (你怎麼看?)他説,Give it another ten years,you will add another zero behind it。(再過十年,這個價格會再加上一個零。)他的意思是説十年後就是六千萬。所以我覺得不需要考慮現在的情況是怎麼樣,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就好象股票。你如果要真正做長期的股東,就要堅持。就象我的一個友,他最喜歡蘋果電腦,他反正是看到它的股票價格掉下來就買,從來不賣。他累積差不多五,六年了。現在價值多少?不得了!因為他相信這個蘋果電腦的Steve Jobs,是企業家又是藝術家。收藏就是這樣!

余德耀先生後記:

我很慶倖能和巫鴻教授談一談對收藏的一些觀點和想像,得益不淺!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