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背景資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2-13 19:41: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一、第五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聯手紅星美凱龍國際家居連鎖集團,牽頭舉辦的第五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于2008年11月25日15:30在清華大學正式拉開帷幕。馮遠、吳冠中、鄧林、來自德國的雕塑家—(伯納德 雷曼 Bernhard G. Lehmann)、來自英國的影像藝術家—(柏謝爾 瑪庫教授 Bashir Makhoul)、來自美國的著名纖維藝術家—(瓊 舒爾茨 Joan Schulze)等重量級藝術家都親臨現場,與來自全球30個國家的330多位纖維藝術家共同分享國際纖維藝術界最高盛事的醉人壯麗。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獎項評選,在整個纖維藝術領域乃至世界文化藝術領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藝術地位和影響力,獲獎作品已然成為現代纖維藝術發展史上的新的制高點。由中外藝術家、學者13人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參選作品進行了三輪客觀、公正的評選,著名藝術教育家80歲高齡的溫練昌教授作為評審委員會主席,主持了全部的評審議程。金獎由美國藝術家麗亞•庫克的《迷魂娃娃》和中國藝術家張海東、王甍的《融-熔》摘得,銀獎産生4名、銅獎9名、優秀獎70名。2008年11月25日晚在峰會俱樂部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專程從美國趕來的2007年格萊美鋼琴獨奏大獎的獲得者張安麟(Angelin Chang)女士,為各國藝術家們帶來了震撼視聽的享受。

  本屆展覽中,主辦方通過創建藝術圈中的另一種遊戲規則,讓纖維藝術作品不再僅僅屬於畫廊和博物館,而是賦予它更加親民的的生命內涵,體現藝術超越與回歸生活的和諧流轉。無論是纖維壁毯藝術、纖維墻體雕塑,還是纖維裝置藝術、觀念藝術,又或者是大型纖維藝術的建築空間定制項目,都將走進公眾視野,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當第五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上海巡展于2008年11月28日晚18:00綻放在紅星美凱龍環球家居設計博覽中心,意味著 “藝術與生活交織”的主題之旅已經啟程,分別來自十個國家的著名纖維藝術家們共同見證了這一織夢時刻。

  當晚現場,參觀展廳的環節猶如阿里巴巴向世人開啟了寶藏庫:纖維藝術中最傳統也最現代的纖維壁毯藝術作品與別致的家居産品形成創意展區,如此美輪美奐卻又如此貼近生活本質。隨後,曾輝、車建新先生分別作為主辦方代表向來賓致詞,這兩位來自藝術界和企業界的紳士共同表達了對藝術與生活深度聯姻的祝賀;其後,“如何看待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如何看待纖維藝術與家居生活相融合?”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的興趣話題。加拿大的著名纖維藝術家—路易斯•萊米克斯•比魯伯女士 Louise Lemieux Bérubé、美國的著名纖維藝術家—瓊 舒爾茨 Joan Schulze 和 南希 科茲考夫斯基 Nancy Kozikowski、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溫徹斯特藝術學院的副院長—羅伯特 赫德爾斯頓 Robert Huddleston、 德國著名油畫家、雕塑家、纖維藝術家—伯納德 雷曼 Bernhard G. Lehmann和 挪威著名纖維藝術家—安妮 斯坦波爾 ANNE STABELL等國際重量級藝術家特別結合自身體悟,與現場的嘉賓和媒體朋友進行了分享和交流。最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教授、瓊 舒爾茨女士、車建新先生、羅伯特先生一起點亮了上海巡展的啟動裝置,第五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之“藝術與生活的交織”上海巡展被歡快而莊嚴地紀錄在纖維藝術史冊之中。

  二、“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創立和發展

  無論是西元前5世紀秘魯帕拉卡斯織物,還是西元2世紀中國漢代毛織壁毯,保存至今,它的珍貴程度絕對超出您的想像。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繪畫説空間,雕塑講量感,纖維藝術則注重空間和量感的綜合表現,應該説纖維藝術兼具了繪畫和雕塑的表現功能,又突出了平面和立體的形態特徵。同時,纖維材料質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與化學性,又使纖維藝術作品具有禦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因此它在視覺與觸覺、形式與內容等方面不斷地給觀者以全新的審美體驗。正如基維.堪達雷裏所説:“現代纖維藝術效果用筆和紙是難以描繪的。”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天工開悟第二回
· [專稿] 中國境界——從古典走入當代
· [專稿] 珊和羽畫廊——O度風景
· [專稿] 印尼藝術家M.IRFAN個展
· [專稿] 多倫5年-中國當代藝術回顧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