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古時民居聚城東——記龍遊民居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14 08:50:0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劉恩聰 付麗萍

  “雞鳴招隱處,舊是讀書檯。……我欲誅茅出,昔賢安在哉。”“士人好客楓林醉,磷寺催吟桂子香,憑吊神仙趙緣督,逍遙不覺度清商。”人是最大的風景。傍江而立、自古以來就是古代遺址的雞鳴山,不僅因其風景秀麗,更因為有歷代先賢的的講學、僑寓而具有令人深究的歷史資訊與文化氛圍。

  “古時民居聚城東”。今天,當人們站在龍遊城東的雞鳴山上,古炮臺旁,仰望雞鳴塔尖,俯看人世滄桑之時,但見雞鳴山憑藉其優越的自然地勢,吸引著設計者們匠心獨運,將一座座古建築安排得恰到好處,使得並不雄奇的雞鳴山,更具有了一種文化影響力;使得並不廣闊的雞鳴山,儼然一處歷史的莊園,一座民俗民風的大觀園。今天的雞鳴山,已成為全國兩處異地搬遷保護文物工程的示範點之一,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准與指導下,把散佈在龍遊縣境內原生環境遭到破壞,難以就地保存而其本身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物價值的優秀古建築,集中搬遷到雞鳴山,實行異地保護。國內文物界泰斗、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對此頗為讚賞,數次來龍遊考察古建築,並欣然為“龍遊民居苑”提筆命名。

  龍遊民居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約一百畝,目前為止,已搬遷復建30余幢古建築。高岡起鳳、滋樹堂、龔氏民居、勞氏民居、余氏民居、聚星堂、照壁墻……曾經在原地寂寞佇立了數百年的古民居、宗祠、戲臺、店舖、牌坊等明清古建築,在靈山江傍的雞鳴山上集群式亮相,不但每天吸引了眾多遊人的慕名觀賞,還引發了新聞媒介、相關專家人士一場“關於古建築遷移保護方式科學與否”、“文化遺産保護與合理利用關係”的大討論。文物專家認為,龍遊古建築歷史悠久,明代到清代的建築能反映出龍遊建築發展的脈絡。石雕、木雕、磚雕工藝精湛,藝術性極強,把散佈在鄉村的古建築遷移異地保護,不失為一種科學的保護方法。旅遊專家認為,在外地遊客來旅遊的動機中,“為了了解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的佔80%。在這樣的旅遊目的面前,龍遊民居苑結合雞鳴山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現狀,開展旅遊觀光和進行傳統教育,使龍遊旅遊結構中南端核心區的人文和自然因素具有較高的品質,因而它堪稱“特色中的特色景區”。文化學者認為,以文物主體龍遊民居苑為核心,有依據、有分寸地從文物古跡的歷史中,如家庭和社會、文學和藝術、民俗和時尚等選取可以利用的元素,使作為人文載體的民居建築能更好地反映出與之有關的、曾經發生在龍遊鄉間村落的生活與風俗,使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還能感受到先民們的人文精神。因此,在龍遊民居苑的修建性規劃中,它的職能定位是“集文物保護 、遊覽觀光、學術研究、文化教育于一體”。

  有人説,文物古跡是歷史文化的載體。龍遊民居苑內的古橋、古民居、古牌坊等古建築,是由不斷輪迴的光陰積澱起來的深厚民居文化和重要人文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美麗將幾乎成為這個地域的一種傳奇。為了保住這份美麗的傳奇,龍遊民居苑仍能抗拒各種誘因和外力,以異地搬遷復建方式進行集中保護,變被動保護為積極的利用保護,使文物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為了使搬遷復建在民居苑內的古建築修舊如舊,也即最大限度地保證其歷史性、真實性和可觀賞性,在拆遷之前,文物專業人員對每一幢古建築作了全方位的拍攝,為每一根木料都編了號,作了注解。

  也有人説,文物古跡是一本刻劃著歲月的書,在它的身上記載著許多歷史故事。龍遊民居苑大門左側,巍然聳立著兩道牌坊,氣勢恢宏,蔚為壯觀,這是為了紀念南宋狀元劉璋、“南渡名宰”余端禮而建的,訴説的是一個當時被朝廷和鄉人視為楷模的故事。大門正出口處的照壁墻,保存完好,原汁原味,建於明嘉靖(1522)年間,由徐氏家庭中的“兄弟貢元”出資建造,它既起到銜接、過渡、遮檔視線的作用,也是吉祥、富有及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那“鯉魚跳龍門”的磚雕,神態惟妙惟肖,工藝精湛絕倫,讓你除了感嘆幾百年前的先人們非凡的藝術才華外,更欽佩他們以苦為樂、鍥而不捨的人生態度。滋樹堂、高岡起鳳等一棟棟有倖存於人間的古民居,訴説著上百年前一代龍遊商幫的輝煌歷史。這些巨賈儒商把生意做向四面八方的時候,也把賺得的錢拿回老家,不惜鉅資來建造房子。那幾十根粗壯的木柱支撐著大廳,就像支撐著家族萬世繁衍的血脈;大廳四週的楹聯、字幅、牌匾更視為格言寶典,支撐著家族的人生信念,樹立起子孫萬代成家創業的信心。

  作為後人的我們,站在這一個個建築前,感受著先人們的生活創造和藝術創造之時,豈能甘心讓龍遊民居苑成為市場化浪潮、旅遊開發熱潮中的孤島?向世人炫耀祖上創立龍遊商幫的輝煌業績之時,豈能甘心讓民居苑僅僅成為人們戀古懷舊的對象?作為後人的我們,更應承接先輩的開放胸襟和“遍地龍遊”的敬業精神,重新迎來新一代“龍遊商幫”的復興;更有責任使龍遊民居苑不僅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文物保護和展示載體,成為龍遊石窟之後的又一個人文新景,龍遊旅遊核心中的又一大亮點。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西格·巴塞爾的最新系列作品展
· [專稿] 側切——何穎宜 翁維作品展
· [專稿] 紐約藝術空間·北京最新展訊
· [專稿] 115樓1904室:梁遠葦個展
· [專稿] Yang Gallery 展覽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