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都市古村——龍遊民居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14 08:44:3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早在1991年,龍遊縣就在有關部門的批准下逐步異地拆遷部分有當地建築特色的明清古建築,集中于雞鳴山復建保護。此後的10多年, 龍遊始終堅持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不同歷史時代、不同風格特徵、不同文化內涵的古建築遷建集中保護,累計投入2400多萬元資金,如今形成了佔地100多畝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遊民居苑”,成為了古建築異地保護的樣板。

  每一座古建築都是一座歷史博物館。那些曾流落在龍遊鄉間的“斷垣殘壁”,在雞鳴山上續寫著流動的歷史——

  楓桂成林,紅葉黃花,走進剛剛落成的“龍遊民居苑”,就仿佛走進長長的歷史隧道——掩映在冬日陽光下的白墻黛瓦和錯落有致的林間書院,與散佈其間的街巷、池塘、戲臺,形成了明清時期傳統自然村落中富有特色的生活場景。

  環顧四週,“雞鳴山民居苑”有著極為理想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條件,清澈的靈山江和秀美的雞鳴山可謂風景如畫。先期搬遷復建的12個古建築散落在青山綠水的懷抱——原位於龍遊縣橫山鎮脈元村的“龔氏民居”建於清咸豐年間,建築內外裝飾有磚雕、石雕、木雕,三雕齊全,是龍遊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建於民國初期龍門橋村的“余氏民居”,木雕精細,牛腿、雀替、大梁及樓柵外側均雕刻有精美的戲曲人物圖案,代表了民國初期雕刻藝術的較高水準;原位於龍遊縣模環鄉上張村的“滋樹堂”,則建於晚清道光年間,氣勢壯觀的磚雕雕刻非常精細,製作技巧爐火純青,堪稱龍遊古建築磚雕藝術的傑作。

  人們看到民居苑內的“翊秀亭”,它的平面呈方形,四根方柱支撐著龐大且重達幾噸的青石屋頂,頂部由數塊鑿刻有寶瓶、瓦當、垂獸的構件鑲嵌組成,這些構件之間緊密相連,毫無縫隙,充分體現了400多年以前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建於清代後期的“靈山花廳”最大的特點則以精美的木雕為裝飾,整個花廳中共雕有99條不同形狀的花,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而不遠處的“巫氏廳”,看上去它的木雕除承襲明初古樸端莊粗放的風格外,更具有現代雕刻的細膩和華麗。據考證,巫氏廳梁與金柱頂上的坐鬥同為一體,這是我國至今發現極為少見的梁鬥共體建築,設計非常符合力學原理,具有較強的抗震性能。著名導演謝晉曾在此拍攝了一部反映明清時期的電視連續劇《珍珠衫》。

  與此同時,民居苑內的“聚星堂”、“高岡起鳳”、“勞氏民居”、“邵氏小廳”等古建築,都以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風格集聚于雞鳴山上的民居苑,與周邊的姑蔑文化公園及龍遊商幫主題公園遙相呼應,和諧地成為具有人文內涵和景觀價值的景點。

  將古民居集中起來加以保護,源於1985年的全省文物大普查。發現龍遊境內保存著眾多古建築,特別是明、清兩代的府第、民居、宗祠等民用建築,竟有300多座。龍遊縣明清民用建築的大面積發現,震動了國內外的文物考古界——

  那次普查,明、清兩代古建築的集群式“亮相”,著實令眾多有識之士興奮了一陣子。這些詞堂屋宇,因地處僻遠鄉下免遭歷次動亂浩動劫,一直較完好地保存至今。據悉在這批古建築中,還保存了一批批比較完好的明清古戲臺,如志堂鄉楊家村的“關西世家”,儒大門村的“三槐堂”等,後邵村的“東陵侯”還保留著確切的戲班演劇記錄。這些對研究中國戲曲史,特別是南方明清戲曲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然而,這些“人無我有”的江南古建築,卻讓文物部門一半是驚喜,一半是痛心。隨著農村生活水準的提高,農民拆舊屋建新房的願望非常強烈,直接導致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古建築“大難當頭”。而每年的汛期都有古建築在風雨中侵襲中倒塌。加上許多文物販子到鄉下肆意收購古建築構件,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現為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的羅哲文一行1991年到龍遊實地考察後提出,按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應當實行就地保護,但是,龍遊縣大批明清古建築其文化環境已無文物價值而古建築本身的文物價值較高,而當地又無法加以保護,因此,可以考慮將部分文物建築集中起來加以保護。經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龍遊縣政府批准,當地文物部門決定選擇部分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在原地又確實沒有能力保護的古民居建築,分批搬遷至雞鳴山集中保護。

  為了做好搬遷工作,當地文物部門對古建築的每一塊構件,乃至每一塊磚頭都進行了編號,力求搬遷後最大限度的“原裝組合”——

  “高岡起鳳”是從橫山鎮高山頂村搬遷至雞鳴山的一座清代建築——它三進三開間,高8.32米,寬13.08米,深35.39米,建築面積460平方米。門樓重檐歇山,屋頂塑有飛龍。人們無不為它其高大宏偉、氣宇軒昂的氣勢所懾服。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座建築好像原來就建在這裡一樣,如此闊大、複雜而別致的建築,它的每個大小部件都各就各位,按原樣天衣無縫地複合組裝,真可謂修舊如舊的傑作。

  那麼,規模如此宏大、門樓結構如此複雜、建築藝術又如此高超的房子,是怎樣搬遷的呢?這確實不是一項輕而易舉的工程。事先要做大量科學性、技術性和程式性的準備工作。做到整個過程有條不紊。拆的時候,工匠們都小心翼翼,順其自然,避免損壞。對於每個構件,哪怕很小的部分,乃至門窗、天井等處的特製磚石,都要一一作記編號。雕刻構件還要精心包裝,以防運輸時損壞。復建的時候,則要嚴格按圖紙在選定的地方砌好層基,定好房子的方位及天井、每個柱磉的位置等,而且要做到準確無誤。然後豎柱上樑按原樣組裝——使得每個大小構件對號入座,各就各位,一成不變。

  拆建過程本身就是無比艱難繁複的大工程。天井里長著艱苔的磚石,門口歪歪的石階,也都要原封不動擺好。這樣做的代價當然高得驚人。這座“高岡起鳳”的補償金共5萬元,在雞鳴山上復原再建卻花了23萬元。高代價的目的是修舊如舊,保持原貌。龍遊民居苑的建築,其中不乏創新的嘗試和改革的實踐,每一塊磚瓦,卻傾注著創業者的心血和汗水,每一根棟樑,都寄託著歷史的深情和厚望。

  古建築是中華民族文物寶庫中的瑰寶。文物有其三大價值,即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有關專家學者指出,把散佈在龍遊全縣農村的眾多古建築異地遷移不失為一種科學的保護方法——

  文物專家:龍遊古建築歷史悠久,明代到清代的建築能反映出龍遊建築發展的脈絡。建築本身都有較多的石雕、木雕、磚雕、工藝精湛,藝術性極強,如“龔氏民居”、“滋樹堂”等的石雕,“余氏民居”的木雕,“瑞森堂”的壁畫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因此,把散佈在龍遊全縣農村的眾多古建築異地遷移不失為一種科學的保護方法。

  旅遊專家:民居苑的功能以對龍遊古村落中無法就地保護的有文物價值的古民居進行集聚性異地保護,並結合雞鳴山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現狀,開展旅遊觀光和進行傳統教育,使龍遊旅遊結構中南端核心區的人文和自然因素有較高的品質,因而它不僅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文物保護和展示載體,更是一個旅遊核心中的亮點。

  文化學者:以文物主體龍遊民居為核心,有依據、有分寸地從文物古跡的歷史中,如家庭和社會、文學和藝術、民俗和時尚等選取可以利用的元素,使作為人文載體的民居建築能更好地反映出與之有關的、曾經發生在龍遊鄉間村落的生活與風谷,使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還能夠感受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的人文精神。

  走進“龍遊民居苑”,猶如走進歷史。隨著兩扇厚重的木門吱吱嗄嗄地喘息著緩緩開啟,便可感受到這由條石、青磚和粗柱大梁構築起來的氣勢,領略這寂寞、空曠、蒼涼的氛圍以及從中透露出來的歷史資訊和人文精神——它們以自己寬闊的胸懷,默默承受著歲月的折損,步履蹣跚而不倒地,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粗野走向文明,挺起不屈的脊梁,編織著一個個民族精神壯麗的光環。今天,當人們站在雞鳴山上,古炮臺旁,但見明代雞鳴塔與宋代舍利塔遙相呼應,俯看著人世滄桑。雞鳴山並不雄奇,然而因了集合古今的胸懷,使之具有了一種豐厚的文化底蘊。雞鳴山並不廣闊,然而可貴的是,“龍遊民居苑”的設計者匠心獨運,利用雞鳴山的自然地勢,將一座座古建築安排得恰到好處。既各自獨立,又互相照應,儼然是一處莊園,一座民俗民風的大觀園。

  拂去歷史的塵埃,想必你已看見古建築這面歷史銅鏡的光澤?

龍遊縣文廣新局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西格·巴塞爾的最新系列作品展
· [專稿] 側切——何穎宜 翁維作品展
· [專稿] 紐約藝術空間·北京最新展訊
· [專稿] 115樓1904室:梁遠葦個展
· [專稿] Yang Gallery 展覽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