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在西友百貨的自有品牌中,誕生了一個名為“西友Line”。的商品系列。最初,我的想法是將這系列商品定位在與國有名牌相同的位置上,但卻以不同於這些名牌的表情出現。圍繞這個出發點,我們進行了許多的討論但卻沒有找到出口。
再次仔細思考後我發現,其實自有品牌原本就不適合參與名牌戰線的競爭。也就是説,如果跟隨在名牌的步伐之後,自有品牌是永遠無法嶄露頭角的。於是我的思路發生了改變。
想想當年,我向西友提出“只用單色的素樸包裝難道不行嗎?”這個提議時,正是無品牌[no brand]商品開始進入大家視線的時候,西友也對進入這一領域抱有很大的決心,他們希望製造出和其他量販店不同的無品牌商品。但是直接以“無品牌”為命名卻又顯得太過無趣。
在那個大多數商品都以英文或片假名命名的時代裏,這個系列的商品卻開始嘗試用日本漢字作為出發點來進行品牌命名。
“如果將no brand[無品牌]直接譯成日語的話,會是什麼呢?”我現在還記得大家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激烈討論。大概是與那時正流行的“中國風”有關吧,討論中突然有人提出了“無印良品”這四個漢字,最終,在幾個備選的名稱方案中,“無印良品”這個名字被採用了。
當時西友産品開發部擁有很多品牌開發和推廣人才,他們很會把幽默的成分加入到商品推廣中去,比如用貌似隨意的塗鴉風格的插畫來繪製鮭魚頭等等,從這些輕鬆靈活的創想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公司內部橫溢的才華。
無印良品在企劃之初,並沒有要專門推出低價商品的計劃,只是稍微轉換了視角從而發現了意想不到的視點,接著以此為新的切入點再繼續進行深一步的思考。比如破損的香菇,或是鮭魚頭肉,用轉換後的視角來看待,我們就可以發掘出其中新的可取之處,這樣的思維方式同樣也適用於大部分商品的,於是,可能性便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無印良品有三個特徵:“材料的選擇”、“工序的檢查”和“包裝的簡化”,第一代無印良品的商品可以説充分體現了“物美價廉”這個特徵。我想,無印良品的這些商品為什麼會那麼便宜,它們又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將這些原因和過程都清晰地讓消費者們了解難道不也是一種商品推廣的方式嗎,於是,我要求文案以此思路對商品進行特點介紹,並直接印刷在所有商品的包裝上,這種做法是以前不曾有過的,初始,大家驚詫之餘還有些不適應,但日積月累之後,這種率真的文案竟也成了大家親近無印良品的理由。去年在東京的那個紅酒事件,我想他們如果能夠像無印良品這樣清晰標示進口酒的混合成分的話,事情也就不會發展到後來那麼不可收拾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