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試讀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12-04 09:22:17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讀書>

      漢畫像石作為一種喪葬藝術,其根菱深深植入當時之關於生死、幽明等觀念的土壤中。反過來説,漢代一般人的上述觀念中未曾出現的想法,畫像石裏也無從表現。所以對畫像石的內容進行分析時,有必要先對其思想底蘊稍事梳理。
  死亡是生命現象中最後的環節,漢代人往往能以平常心處之。漢·揚雄《法言》卷一二説:“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而且漢代人認為死後不能復生。《史記·太史公自序》説:“神形離則死,死不可復生。”《太平經》卷九○説:“人死者乃盡滅,盡成灰土,將不復見。”“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從西漢的知識界精英到東漢的早期道眾,看法都是一致的。死後入殮下葬,埋進墳墓,則如山西臨猗、陜西咸陽等地出土的朱書魂瓶上所説“生人自有宅舍,死人自有棺槨”。“生人有鄉,死人有墓”。由於不存在復生的可能,所以死者“長就幽冥則決絕,閉曠(壙)之後不復發”;“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畫像石墓的刻銘中也稱自己是“萬歲室”、“萬歲堂”、“萬歲吉宅”、“千萬歲室宅”等,全無復發復出之意。
  但古人認為,人除骨肉外還有魂。春秋時的延陵季子説:“骨肉歸復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這時魂尚無一定去處,有如孔穎達對這句話的解釋:“言無所不之適,上或適於天,旁適四方”。

《仰觀集》

目錄

精彩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