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藝術中國 | 時間:2016-09-26 22:54:13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讀書>

巴洛克藝術不斷發展並呈現出兩極化的趨勢。 在數年之前,巴洛克藝術還被認為是一種浮誇的、極難理解甚至是荒謬的風格。人們通常認為,巴洛克藝術開端之年代也就是從反宗教改革到法國大的 250 年間,是極為動蕩的時期,且對於現代研究沒有意義。然而如今這種對於巴洛克時代的觀點已經動搖。我們認識到了巴洛克文化的複雜性,並開始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時代。

作為藝術與戲劇的巴洛克

巴洛克時代幾乎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先聲。基督教會和歐洲的統治者們在尋求探險並取得了對上已為人所知的 4個地區的支配權-他們的好奇心如同對權力的慾望一樣無限膨脹。傳教士、商人和探險家的足跡遍及海陸。他們所收集到的東西備受讚賞,並被展覽、買賣,或者作為禮物饋贈。技術和自然科學在飛躍發展,同時,從無數的肖像畫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於個人內心的探索。

這個時代的“新媒介”-文字與圖像的印刷在新舊大陸傳播著知識。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碰撞産生了融合,也構成了大陸之間的橋梁。與異國的風土人情的邂逅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比18世紀橫掃歐洲的咖啡熱、 鬱金香狂,以及各種中國時尚更有力的證據了。

作為研究對象和藝術品的生活

在巴洛克時代的人們相信,他們充分認識到的本身就已經是一件藝術品。珍貴的太陽系儀、地球儀和星象儀顯示出它們觀眾的觀和智識範圍。這些設施使觀察天體運作的軌道、時間的轉換以及追溯圍繞地球的行星運作成為可能。自然物和人工製品的收藏井然有序,珍寶櫃中的文玩奇珍反映著宇宙的結構,自然物表現著神的創造,而人工製品則是人類的造作。藝術家從未試圖用繪畫來讚美大地之主和所有異國的珍奇和植物。在這裡,藝術,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表演藝術都擔任著雙重角色。它們的任務是烘托統治者的輝煌,同時傳達出意識形態的資訊。它們構成了劇院的羽翼,造成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完美的幻象。在這方面沒有什麼比教堂和宮殿的天頂透視畫更貼切的例證了。在那裏,一個虛幻的在真實的之上敞開,展示出天上王國的景象,在這裡,神與人完美和諧地聚集一堂。

全的舞臺

帶著無盡的矛盾,作為舞臺這一隱喻瀰漫在整個巴洛克時代。外觀與現實,浮華與禁欲主義,力量與虛弱都是這個時代恒常的矛盾。確定的是 : 奇觀作為自我讚頌,是每個巴洛克時期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無論是教皇還是國王。所有重要的儀式都為這個“劇”提供了一個舞臺,都可以看作一種高度秩序化的反映。

沒有人比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Calderon de La Barca)更準確地捕捉到巴洛克時代的精神。他的寓意劇《偉大的劇場》于 1645 年演出,在其中,這個西班牙劇作家將古代的俗話“生活是一場戲”運用於他的時代。人類在天父、天神面前像一個演員一樣表演。他們表演的戲劇便是自己的生活,他們的舞臺就是整個。在整個劇中,“”提供給每個演員適合他或是她身份的道具,無論是國王還是乞丐。演員穿過一個門進入舞臺,即“搖籃”,通過另一個門而退出,就是“墳墓”。“演員”在“退場”的時候很感人,他們發現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這一戲劇性的時刻會決定巴洛克的“演員”對“幻覺”與“消失”的體驗程度,這在彼得·波埃(Pieter Boel)的繪畫中得到了完美的表達。在卡爾德隆的戲劇中,乞丐和智慧沒有屈服於驕傲和虛榮,只有他們切中了劇中的道德教益,並擺脫了詛咒。大幕落下,所留存下來的唯有“四騎士”:死亡、審判、天堂與地獄。社會充滿著生命存在的恐懼感,因而,毫不奇怪,箴言“銘記死亡”成為這個社會的主調。關於這個問題·······

《巴洛克藝術》

前言

編輯推薦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