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登陸市場的歐仁·夏爾(Eugène Charles,1862-1946)珍藏是本場波城拍會的一部重頭戲。這批保存狀態極好的藏品此前一直在其家族中傳承,其中匯集了多件精美的白玉和青白玉裝飾品。這些多是20世紀初歐仁·夏爾在印度支那擔任殖民地總督期間耐心收集的。拍會上,一個雕有飛龍騰雲、蝙蝠及和合二仙圖案的帶蓋玉罐首當其衝,拍得29,497歐元;另一個飾有高浮雕和圓雕劉海手持銅錢和兩童子造型的玉罐以22,875歐元緊隨其後。不過,真正令各路買家情緒高漲的當屬這組估價7,000歐元的羱羊雕擺件。底座之上,三隻羱羊以曾為皇家專屬的古老玉石塑就。上千年以來,隨著玉器工藝的日益精進,玉雕擺件也逐漸傳入民間。石材本身的色澤與考究的雕飾造型相得益彰。這組作于19世紀的玉雕以精細的手法塑造出一個充滿歡快氣息的兩大一小羱羊之家。這幾隻山間靈獸此時正在悠閒小憩,其中一隻口吐太極靈芝雲紋。這件栩栩如生的大成之作經眾多買家一番激烈競價後以相當於估價十倍的靚績被一位酷愛中國古玩珍品的藏家收走。
161,740歐元中國,乾隆時期(1736-1795年),金紋碧玉磬,側面標注音色“大呂”,長48釐米。巴黎,德魯奧拍賣中心,2014年6月 13日,Piasa拍賣行。
12,750歐元中國,18-19世紀,碧玉鏤雕山中仙人香筒 ,高21.5釐米。巴黎,德魯奧拍賣中心, 2014年2月28日,Claude Aguttes拍賣行。
自古以來,中國的玉器匠師在造型與裝飾方面均展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比如這個將估價翻了一倍、拍得127,704歐元的白玉盤。該盤制于19世紀,盤心刻有翻捲浪花中兩隻首尾相連的鯉魚,盤邊由四柄如意構成,宛若一朵蓮花。在中國,軟玉(鈣鎂鐵質硅酸鹽)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以之製作的器皿常被視為至尊之物,並與儒家所宣揚的誠、信、仁等基本美德相連;硬玉(輝石族中的鋁鈉硅酸鹽)的使用則始於中緬貿易日漸發達的17世紀。清朝時期,台灣的收復帶來了新的礦源。在眾多玉種中,多以晶瑩潔白或色澤均勻者最受青睞。玉石的質地則主要取決於礦料大小。同樣是從清代開始,玉器領域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北京以新疆軟玉的工藝見長,廣州主攻採自台灣和南方的玉石,19 世紀末在上海出現的各個工坊則主要面向當地的富豪客戶。1846至1863年間,法國礦物學家阿萊克斯·德穆爾(Alexis Damour)最早確定了軟玉和硬玉的區分方法。可以説,將這兩種難以區分的礦料都歸為玉石使事情變得簡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