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譯者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5 17:17:11 |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19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也是後印象派三位偉大畫家之一。在世時並不為世人所重視,去世後卻身價倍增。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倍受艱辛。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Rembrandt)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出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譽世界。

本書收錄了梵•高寫給法國藝術家埃米爾•貝爾納(Émile Bernard,1868—1941)的22封信、寫給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一封信,以及貝爾納寫給阿爾伯特•奧裏埃(Albert Aurier),請他發表自己對梵•高的評論文章的信。

這是一本真實、無刪節的中法雙語版的信札,同時輔以梵•高原始手稿和100多幅精彩畫作,那些色彩鮮艷、筆法生動的作品,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梵•高,以及這個偉大藝術家的藝術世界。很多人認為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實際上,在他生活的37年裏,有他最親愛的弟弟提奧,還有藝術家好友貝爾納與他分享快樂和痛苦、野心和夢想。

這些信札也見證了兩位藝術家之間偉大的友誼。這些信寫于1887年到1889年,在生命最後的幾年,梵•高通過自己的筆展現了他為藝術奮鬥的獨特視角。兩位藝術家的通信始於梵•高和貝爾納都居住的巴黎,後來延續到梵•高搬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阿爾小鎮。梵•高遠離城市生活的壓力,被簡單鄉村生活和南部溫暖氣候吸引,發現了新的繪畫表現方式,創作了最傑出的作品。當他的構圖變得越來越大膽和自信,他也發展了色彩表現價值的新思想——豐富、濕透的主色調。翻譯《親愛的貝爾納》的日子裏,一直沉浸在梵•高的世界中,為其悲,為其喜,為其鳴不平,為其惋惜,久久不能平靜…… 世人皆知梵•高擁有兩大天賦。作為藝術家,他留下了大量的繪畫精品,奠定了他成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基礎;另外,作為作家,這些信札呈現出他擁有極高的表達天賦,告訴我們當時藝術和文學旋渦中心的重大事件和人生絮語,也傳達出其豐富的思想世界。梵•高寫給貝爾納的22封信,在現存的梵•高的幾百封信中佔有特別的位置,包含了從1888年到1889年梵•高思想的精華。這一時期,他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工作。這是他到達創造力頂峰的時期。這些年的傑作包括《向日葵》(Sunflowers)、《臥室》(The Bedroom)和《星月夜》(Starry Night)。這段時間,他思潮如涌,透過自己的眼睛,用非常邏輯的大腦去看阿爾,看普羅旺斯,這些信件和數百幅作品就是一面鏡子,反射了他此時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這些信件證明了他對普羅旺斯光線和色彩的熱愛,對倫勃朗和米勒(Millet)的讚賞,他對自然畫法的偏愛以及與同時代藝術家進行合作的願望。梵•高的信件給我們展示了大量當時充滿大事件和富有靈感的藝術家的迷人生活。1890年他逝世後,他們的名聲傳播到全世界。


 

在20世紀,這些信件以多種語言和版本出版,唯獨沒有中文版。梵•高寫給貝爾納的信件有獨特的地位,因為它們不單是藝術家之間的信件,也是兩個同事之間交換思想,詳盡地處理大量的藝術問題——有些是現代藝術中被證明過的基本原理。埃米爾•貝爾納,也是一位後印象主義畫家,是“鑲嵌主義”的創始人。他深受日本版畫的影響,開拓了一種新的繪畫形式:沒有透視也沒有造型,以色彩的任意堆積配合暗色的輪廓線,故稱“鑲嵌”主義。為了造成空間感,他將人物重疊起來,根據距離遠近確定他們的大小。梵•高和貝爾納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888年2月18日,當時他們在提奧的巴黎辦公室,把日本版畫懸挂在墻上。第二天,梵•高離開去了阿爾。他們最後的書信日期是1889年11月26日,那時梵•高教貝爾納尋找一種新的宗教繪畫。我們知道兩個準確日期標誌著他們的友誼,但他們第一次見面沒有詳細記載。貝爾納在後來的一份期刊中提到了第一次在費爾南德•柯爾蒙(Fernand Cormon)工作室遇見梵•高的情形,那是1886年3月,他寫道:

那時在坦吉店裏,一個熱烈的小教堂,那裏的老牧師有一種被誤解後真誠和善的微笑,當梵•高從後麵店裏出現時,高個,寬闊的前額,他是如此地引人注目,我幾乎有點害怕,但不久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從荷蘭帶來的文件夾和習作的公文包打開著……在桌上,一些日本的版畫、羊毛球、細線,交織在一起,上演了意料之外的交響曲。

毋庸置疑,梵•高和貝爾納的相處是非常愉快的,他們在當時的藝術界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貝爾納把梵•高介紹給前衛藝術家,參加藝術活動,探索新印象主義。他們之間的通信非常坦率,可以談論妓院、男妓、藝術生活和性之類的話題。就其風格而言,他們之間的通信跟梵•高與提奧之間的通信有明顯區別,他給提奧的信中很少提及這樣的主題。梵•高寫給貝爾納的信有清晰的跡象,表明他視貝爾納為與其地位相當的年輕人。

梵•高來自荷蘭牧師家庭,天性傾向於理智和説教。他們之間年齡的區別促使他扮演長者和智者哥哥的角色,更多的是經驗指導和教導。他鼓勵貝爾納去讚揚和批評他的繪畫、素描和詩歌作品,他談論他認為固執的和過時的觀點以及建議——關於貝爾納應該怎麼對待像西涅克(Signac)那樣的對手,他不得不去非洲服兵役,先前繪畫大師的價值和良好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基督的意義。歐文•斯通説:“梵•高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而且是一個出色的作者與哲學家,他具有極其豐富的理解事物與表達思想的才能,這兩種才能往往不是一個人所能同時兼得的。”而我要説,他更是一位語言學家,很有語言天賦。他會説英語、德語、法語,再加上後來學習宗教時學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母語荷蘭語,他會六種語言。他給貝爾納的信就是用法語寫成的。他在信中三番兩次提及一些對他有所啟發的作家和畫家,顯示了他博覽群書。在翻譯的過程中,這也給譯者帶來不少困難,有時候為了一個作品名和一個單詞,要看英法兩種外語,要通過英法詞典去搜尋。梵•高常在信中語帶興奮地描述他當時正熱衷作畫的主題,畫上素描草稿加以解説,在翻譯過程中,能深刻感受到他這種對繪畫深切的熱愛,對人性、自然和藝術有著最真摯的善良。從早到晚畫畫,一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不被當代人所理解,窮困潦倒,他只有默默地通過書信道出他自己的悲傷、苦悶、憂愁與徬徨。希望這些書信能夠讓梵•高的作品重新展現新意,賦予另層含義。

上一頁譯者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前言
譯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