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瓷窯
福建窯口遍佈全省各地,其産品也以青瓷、白瓷為主。其中建窯、德化窯所産的青瓷、白瓷甚是精美,被奉為貢品。 一、建陽窯建陽窯瓷器有強烈的地方特徵,許多專業學者都作了專業論述,相關特徵介紹,已得到社會認可,在此不一一舉例,僅就建陽瓷的總體特徵説明以下幾點供大家探討。 建陽窯以碗盞為主要産品,琢器十分罕見,特別是宋代的琢器尤為珍貴。 總體上建陽窯瓷,宋代時瓷料含鐵量較周邊及後期産品高,因此燒制的胎體顯黑色也更加瓷實,後人專家稱鐵胎。一般經長期風化作用,都有明顯的風化殼層存在。 由於古代時製作釉的工藝特點在黑釉瓷器上均有紫金光顯現,不見紫金光的黑釉係黑瓷,大多為建陽周邊地方窯的産品。 建盞為鬥茶而生産,所以高等的建盞都會在盞底有聚光效應。聚光效應越強,越便於鬥茶顯色,也越顯珍貴。 二、德化窯 隨著社會的經濟繁榮發展,收藏熱逐步升溫。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及收藏界對民間文物的認識並得到喜愛和重視。特別是德化古瓷器,成為收藏者角逐的寵物,價值一路攀升,倣古瓷也隨之出現。本文就目前德化窯明清白釉瓷、青花、五彩瓷與現代倣古瓷作些辨識探索。 宋元時期,德化窯生産青白瓷和一部分白瓷,産品以瓷盒和碗為主,兼燒制盤、碟、壺、爐、瓶、洗、缽等,人物瓷塑較為少見。這一時期瓷胎堅實,呈香灰色或白色,釉色以白釉和青白釉為主,胎體較薄,迎光照射能透明。宋元時期多采用疊燒法,碗類有些殘留支鐵痕或澀圈。粉盒多采用對口燒,口沿多有芒口。目前發現德化窯倣宋元時期的瓷器較少見。明代德化窯瓷研製出馳譽中外的“中國白”(象牙白、鵝絨白、豬油白、蔥根白、桐油白、乳白、高白、綠白),瓷質達到如脂似玉,“玉色內涵,珠光外現”。 明代雕塑師何朝宗、何朝春、張壽山、林朝景、林子信、林希宗、林孝宗、林我范、陳偉等根據“中國白”特有的美質,雕塑出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觀音、彌勒、仕女、羅漢、關帝、財神、文昌帝、老子、如來佛、西洋人等瓷塑人物。生活日用品瓷有筆插、筆架、筆洗、水注、硯臺、印章、樂器、獅子燭插、花瓶、香爐、燈盞、觚、尊、壺、罐、碟、碗、杯等。到清末民初續傳瓷業技藝出現瓷塑藝術大師,如蘇學金、許友義、許光敬、陳振義、林捷升、遊長子等,他們是何氏雕塑技法的重要傳人,雕塑出多樣化的人物雕塑,如觀音、釋迦牟尼、八仙、麻姑、彌勒、羅漢、關帝、文昌、劉海、魁星等宗教佛像及歷史人物,民國初期出現人物雕塑如裸女、頑童等。清末民初不但生産雕塑藝術瓷,還生産精緻日用瓷,精雕細刻、質藝俱絕,為“天下共寶之”而競相購藏。為利所圖,倣品也相繼出現。如何鑒別德化白瓷真偽?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德化窯瓷古今燒製成型的不同原理。(全文詳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