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摩爾在北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7 10:14:32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北海公園迎來了12件亨利·摩爾的巨制銅雕,分置於海之四週。作品大都表現半抽象性的女體,**在扭曲、流轉,竭力擴展,佔領空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遠不足以狀其形體多變。用手去撫摸這些銅質軀體,才發現他沒有一塊完全靜止平坦的面。面面相轉化,都在緩緩流變。峰迴路轉處,又往往忽而鋒棱陡起,跌入一個深淵或一個傾斜著的孔洞。是作品追隨了高山流水的運動規律?是運動規律瞬間的濃縮與凝固?

雕塑是充分利用空間構成的藝術,觀眾從四面八方都能獲得形象充沛的滿足。摩爾往往將人體斬斷成兩段或三截,像是用了個休止符號,動作的運作便更為高昂,且從不同的角度令人感到斷而不斷,用雕鑿也能體現“意連筆斷”的奧妙。摩爾也學阿慶嫂,開茶館,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有3件表現母女的作品,一個女兒很具象,我個人感到與偏抽象的母體不夠契合;另一個女兒像個機械零件,失去了女之女性;第三個坐立的母女像中之女恰到好處,也許只因接近我風箏不斷線的觀念。

人來人往,每件作品旁設有介紹的説明牌,遊人看看説明,再看作品,或先看作品,再讀説明,大都反映:不懂藝術,看不懂。不過倒沒有人謾罵或挖苦。

與作品隔條道路的另一邊,處處堆砌著太湖石,這些石頭突兀扭曲,也通體布著大小窟窿,人們見慣不怪,也從不加以理會;但這些石頭與面對面的摩爾之作倒似乎心心相印,夜闌人靜,或曾悄悄私語呢。也有新潮的年輕人來抱著摩爾創造的“女媧”照相。我問守護作品的警衛:欣賞的觀眾多麼?他説大都看看就走,很少像我這樣觸摸。這當兒過來一群女同胞,她們走近雕刻,我正用心觀察她們的言行,但失望了。她們原來是走向欄杆去拍照的,站在那兒以塔為背景,離開時其中有人回頭指著雕刻問這是什麼,一位同伴大概讀過報刊宣傳,回答這是摩爾的雕塑,雕的塑。是冬天,遊人不多,我恰巧沒遇上摩爾的知音,雕塑的知音,現代藝術的知音,但我堅信知音是有的,且人數不斷增加。將雕刻展示在公園裏實在是美舉,我們為亨利·摩爾的藝術做了普及工作,為什麼不能將霍去病墓前的碩大雕刻複製並遷居於首都的公園裏呢?大概主要是缺錢。如果常常欣賞這些古代的和外國的傑作,耳濡目染下,不斷提高審美水準,則目前全國各地大量醜陋的,卻如雨後春筍般叢生的城市雕刻,將被視為過街老鼠了。

伴著柳絲飄搖,湖水粼粼,摩爾無色有韻的巨型雕塑與環境顯得十分協調。如果沒有雕塑,此處也可能會被人設計且挂起一串串紅燈籠來吧。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家市立博物館的主展廳裏,陳列的全部是摩爾的巨型雕刻傑作,我感到無比驚訝,讚不絕口。但據説當年購買摩爾作品的館長被免了職,就因他買了如許摩爾的作品,其時人們對摩爾的作品尚存爭議。在博物館看摩爾的傑作固然興奮,今天在北海公園看安置在大自然裏的他的作品則別有一番風味。夏娃走出了伊甸園,居然闖進了我們的北海,她當在這中國的古典園林中陶醉了。

摩爾的銅雕在北海一直展到今年4月份,展出近半年,但基本都屬冬季。這些裸女們冒著北國的寒風與霜雪,迎著一批批不熟悉的中國人,顯得分外堅強可親。她們是永遠向人展示的,她們展示于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她們的身段體態與東方人、西方人,東方和西方的自然環境都能融為一體,因她們誕生於自然,繼承了自然的基因。

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摩爾的裸女們將告別北海,北海反倒增添了空白與失落,這空白是留給我們自己的雕刻家創作高水準現代作品的空間。

2000年

下一頁《石濤畫語錄》評析上一頁伸與曲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