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水陸兼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6 16:29:50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從我家出門,有一條小道,一條小河,小道和小河幾乎並行著通向遠方,那遠方很遙遠,永遠引吸我前往。我開始從小道上走出去,走一段又從小河裏遊一段,感到走比遊方便,快捷。

我説的小河是水墨畫之河流,那小道是油彩之道。40年代以後我一直走那陸路上的小道,坎坎坷坷,路不平,往往還要攀懸崖,爬峰巒。往哪去呵,前面又是什麼光景,問回來的過客,他們也説不清。有的在什麼地方停步了,有的返回來了,誰知前面到底有沒有通途。歲月流逝,人漸老,我在峰迴路轉處見那條小河又曲曲彎彎地流向眼前來,而且水流湍急,河面更寬闊了,我索性入水,隨流穿行,似乎比總在岸上迂迴更易越過路障,於是我下海了,以主要精力走水路,那是80年代。

藝術起源於求共鳴,我追求全世界的共鳴,更重視十幾億中華兒女的共鳴,這是我探索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初衷,這初衷至死不改了。在油畫中結合中國情意和人民的審美情趣,便不自覺吸取了線造型和人民喜聞樂見的色調。我的油畫漸趨向強調黑白,追求單純和韻味,這就更接近水墨畫的門庭了,因此索性就運用水墨工具來揮寫胸中塊壘。70年代中期我本已開始同時運用水墨作畫,那水墨顯然已大異於跟潘天壽老師學傳統技法時的面貌,不過數量少,只作為油畫之輔。到80年代,水墨成了我創作的主要手段,數量和品質頗有壓過油畫之趨勢。自己剖析自己,40餘年的油畫功力倒作了水墨畫的墊腳石。我曾將油畫和水墨比做一把剪刀的雙刃,用以剪裁自己的新裝,而這雙刃並不等長,使用時著力也隨時有偏重。

感到油畫山窮時換用水墨,然而水墨又有面臨水盡時,便回頭再爬油彩之坡。70年代前基本走陸路,80年代以水路為主,到90年代,油畫的分量又漸加重,水路陸路還得交替前進。水陸兼程,辛辛苦苦趕什麼路,往哪去?願作品能訴説趕路人的苦難與歡樂!

90年代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背影風格 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