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一對冤家:工筆畫和印象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6 13:51:43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工筆畫和印象派似一對冤家。

工筆畫要求事事物物均描寫得一清二楚,每朵花的花瓣轉折,每只鳥的羽毛伸展,都栩栩如生。人們看工筆畫,可近看、細看,可玩味每處局部,既欣賞其美,還尋找其缺失或疏漏。宋徽宗這位大行家就指出過孔雀行動時先舉左腳還是右腳的問題。

工筆畫將畫面的全部內容羅列在觀眾的眼前,由觀眾的眼睛任意挑選,但看著看著,反容易忘卻了全局的效果。印象派不讓你著眼于任何局部,她只給一瞥的瞬間,讓你留下瞬間的強烈視覺印象。比如矇住你的雙眼,將你送到郊外什麼地方,然後突然打開你的眼目,又匆匆矇住你的眼睛。這匆匆一瞥,你未及觀察任何個體事物,卻獲得了鮮明的瞬間印象,這就是印象派繪畫的主旨。這樣一比較,工筆畫和印象派不正是一對冤家嗎!

這是一個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問題,在繪畫中整體與局部本該統一,但卻常常相互抵觸、矛盾。有謂:“盡精微而後致廣大”,就是先將局部都畫得精微了,才能達到全局的廣大效應。我認為非也,如先著眼于全局的廣大效應,在這前提下再考慮局部的精微,這精微不是主角而是附庸,“廣大”指揮“精微”,則創作過程中不致盲目為精微而精微。某些廣大效應並不需要局部的精微,甚至排斥精微———謹毛而失貌。

既廣大又精微的傑作當然也不少,如呂紀的某些工筆花鳥及波提切利的《春》等,一筆不茍而全局十分完整,這種局部與整體的高度統一永遠贏得雅俗共賞。八大山人、馬蒂斯等舍精微而突出廣大氣勢,自成絕唱,更是人類智慧的偉大創造。很難説那一對冤家誰是誰非,各有各的理,關鍵是看具體作品的效果。藝術的特色都屬個例,理論想概其全,往往失之於偏。

2001年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短笛 第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