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早市(1)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6 13:17:39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童年,住農村,第一次跟父親上街趕早市。街只是一條極小的街,店舖十余家,賣雜貨、豬肉、中草藥、理髮、豆腐店及小麵館之類。蔬菜都是家家自己種,很少買賣。哪趕什麼早市呢,是趕魚市。小街緊鄰漁村,漁民們夜裏下湖打魚,黎明上街趕早市賣魚。魚行用木頭和竹子構架,半露天,不避風雨。江南多雨,趕早市時大都穿蓑衣,只少數撐傘的,父親給我撐著傘。滿地都是濕漉漉的鮮活的魚,有盛在籃裏的,有養在盆裏、水桶裏的,有扁的、長的、渾圓的。顏色有的發青、銀白、嫩黃。但大都是小魚,除了蝦與蟹,我當時叫不上它們的名稱,但感到十分好看,至今這些家鄉的小魚群仍在我眼前活蹦亂跳。

學美術以後,我特別喜歡趕早市,説得確切些,是看早市,畫早市。城鎮的早市蔬菜多,成片成堆的鮮嫩碧綠,襯托出緋紅的牛羊肉,雪白的活鵝鴨,花花衣衫的婦女們往返穿梭,令畫筆應接不暇,永遠難於盡興。除非真的為了採購,我不進陳列得整整齊齊的東單、西單及崇文門等大菜場,而遇機會便尋找鐘樓附近,城門一帶及橋堍等處的早市。露天的菜棚,棚內陰暗,遠看便成一大塊黑色,正是*彩色斑斕畫面的主力,若再有鐘樓、城門、石橋之類的碩大背影,便很易構成一幅幅熱熱鬧鬧,雅俗共賞的畫圖。

江南江北、山東山西、從海南島到拉薩街頭,我趕過的早市不少。1990年在曼谷,水上集市的旅遊宣傳很吸引我。我偕新加坡攝影師蔡斯民先生早晨四時起床,驅車到離曼谷兩個多小時的縣裏去趕早市。六點半趕到,那裏河道縱橫,朝霧未散,小船已從四面八方向小鎮麇集,歪歪斜斜的線條在河裏交錯,盪漾著鮮明的色塊,所見的形與色都不穩定,是人、是傘、是菜……很易混淆,更何況,遠遠近近,小船裏又冒起炊煙,正現煮現賣活魚蝦。房舍鄰河,河上多橋,一派江南景色,無異蘇州、紹興風光,雖來異國,吸引我的似乎仍是童年審美情結。1989年到巴黎寫生,緣於懷舊情結吧,想畫留學時代常去的大菜場。記得那菜場甚龐大,室內亦似室外,劈開的鮮紅的整牛高懸空中,仿佛是倫勃朗所繪,買菜的洋人婦女的衣裙更是多姿多彩。但憑記憶已找不到那大菜場了,查地圖,也查不見,原來早已拆除,就在其舊址上建立了蓬皮杜文化中心。

隨著藝術道路的嬗變,我早已少畫、不畫菜市之類的題材,但仍愛看早市。老伴大病初愈,尚未完全恢復,清晨也去趕早市,亦作為一種鍛鍊,有時拉我同去,幫她提菜。早市設在丁字馬路兩側,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蔬菜、水果、盆花、服飾、什物,品種繁多,我們喜愛的青玉米至少有七八個攤位,任挑選。買菜的大都是奶奶們,亦有騎車來的媽媽們吧,匆匆買了菜匆匆騎車而去,只有奶奶們才一攤一攤比價錢,評品質。高齡的奶奶們大都發胖了,酷暑天,穿褲子的比裙子多,她們慢慢蹲下去用手觸摸茄子、番茄、苦瓜,挑剔很嚴格。賣菜的大都是青年農民伕婦,他們手裏捏著秤,耐心地站著等老太太細細選,一面訴説菜如何新鮮,是今晨剛從地裏拔來的。人群裏不時遇到鄰居,互相打個招呼,頗有他鄉遇故知的愉*。一位80歲的鄰居很瘦,屬少見,但她行動輕捷,真是有錢難買老來瘦。她買了二尾活魚,急急忙忙往回走,説:“我孫子最愛吃魚,天熱,怕魚死,趕緊回去剖殺,所以今天沒工夫買別的菜了。”老伴選菜,我一味看買菜的人們,各式各樣的人們,從買賣中表現出各自的性格、作風及人生態度。人之景,年齡之景,其實遠比早市之景豐富多彩,從前看菜市往往見物不見人,今老矣,不愛物,才發現了人。一口袋菜有好幾斤吧,老人們中途坐下歇腳。就在路邊一個大草坪的鐵欄杆上,滿滿坐了一排奶奶們,有長臉、圓臉、白髮、禿髮、戴眼鏡的、帶手杖的。她們在休憩中相遇,雖南腔北調,卻像老朋友一般親切相敘,她們在度過了七八十個春秋後的人生旅途相遇,能不是親密的同路人嗎!空中電線上往往棲止著一排排燕子,嘰嘰喳喳,霎時又飛散,她們路途正遙,並不留戀瞬間的相聚。我提著菜,扶著老伴該回家做早點了。

90年代

下一頁小鸚鵡
上一頁家與傢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短笛 第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