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後 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8 16:15:09 | 出版社: 花山文藝出版社

幾年前也是源於文字結識了香港著名書畫收藏家陸海天先生,意外地在他的藏品中發現了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幾十幅真跡,一見之下,不禁瞬間傾倒、心神震撼。尤其是其中的幾幅潑墨山水,藝術感染力之強,意境之遼闊幽遠,真是飽了眼福。

我大大地驚奇!

驚奇這種潑墨技法的恢弘、渲染之強烈,正是中國畫可觀、可遊、可居的境界。也驚奇陸海天先生何以有這麼多張大千的畫,從中看出他對張大千作品的喜愛和推崇。

以我平日對張大千的了解,首先知道他是中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國畫家,並且也是最負有爭議的畫家,爭議之大可比他在畫壇上的名氣。如造假亂真、敦煌“破壞壁畫”以及因躲避新中國的執政黨而遠離故土等等。甚至於他的情感世界就更引人注目:娶過四位太太,還有好幾個紅顏知己,特別是其中的異國之戀……真是個傳奇太多的怪人。

“徐悲鴻曾説:‘五百年來一大千’,至於嗎?”我調侃了一句。

誰知這位棄商從文的老兄一句話更讓我驚奇瞠目:“豈止五百年,兩千年也不為過。”

陸先生的興致來了,搬出一大摞照片、書信等資料給我看,並虔誠地説:“我雖無緣與大師謀面,卻很幸運結識了他晚年最信任的經紀人徐伯郊老先生。收藏業講究一個‘緣’字,我與大師也算是‘因畫得緣’吧。”

這些日記、照片、書信等物件都是徐伯郊留給陸先生的,裏面有很多關於張大千不為人知的記事,讓我大為驚喜,並在第一時間引發了我的創作慾望。但徐伯郊的名字我卻有些陌生。

陸先生接下來講的關於徐伯郊的故事也一下子吸引了我:

建國初期,徐伯郊曾與新中國第一任文物局長、著名學者鄭振鐸一起受周恩來委託,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回購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三希堂法帖》之《伯遠帖》、《中秋帖》就是當年徐伯郊赴澳門完成收購的。這段回收國寶的往事因當時情況的特殊性而鮮為人知,在這些日記中還有鄭振鐸當年親筆傳達周恩來“只收國寶,不買古玩”的批示。而由張大千收藏的《韓熙載夜宴圖》和《江堤晚景》兩幅國寶級藏畫也被徐收入北京故宮。從中看出,徐與張大千的後半生密不可分,從徐的日記口述中解析張大千應該是可靠的。

其實,張大千1949年離開大陸的原委及真實的海外生活才是我最感興趣的。這裡有一個又一個令人眩迷而豐富多彩的故事讓我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台灣學者傅申説張是“英雄造時勢”,雖然很有分寸地道出了張大千漂泊海外造成心靈歸宿上的精神苦悶,但因此所獲得的生活物質上的優越,卻是大陸所不能相比的。而國內學者李永翹則認為張大千“遠走他鄉,不辭艱辛”是用畢生精力弘揚中國繪畫藝術,“是最大的愛國”。其實一個藝術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和融入他所處的時代,那麼他的藝術作品勢必會有迥異於同時代藝術家的不朽之處。

需要特殊強調的一點是,我在閱讀大量有關資料包括十幾種國內出版的張大千傳記時,發現對他後半生在海外的生活描寫甚少,並多是淺嘗輒止,甚至還有過多虛構成分充斥其中。所以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力求每一個事件都有據可考。

且不論張大千當年輾轉海外是無奈還是進取,還原一個藝術家的真情實感,詮釋讀者最想知道的他真實的心路歷程,這才是我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

幾年來沉湎于一種忘我的寫作中是艱苦的,但也很快樂,因為有主人公如此波瀾起伏的多彩人生故事讓我深深地感動並陶醉其中。能在文字中與大師擦肩而過,對於筆者來説,也是莫大的榮幸!

在此非常感謝香港的收藏家陸海天先生和徐伯郊的義子徐康先生,他們在我創作本書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史料;特別要感謝著名鑒賞家、書法家楊仁愷先生,以91歲的高齡為本書題寫書名並答疑。同時感謝花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張國嵐女士和責任編輯李爽女士對本書的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

文歡

2006年5月于北京

上一頁周恩來總理與“香港秘密收購小組”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行走的畫帝——張大千漂泊的後半生》 第三部分
周恩來總理與“香港秘密收購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