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閎約深美——高潤喜繪畫作品展

閎約深美——高潤喜繪畫作品展

時間:   2013-04-26 18:50:2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展覽序言】

《序一:水墨與色彩之間》

文/ 賈方舟

高潤喜是文革後第一批考取中央美院中國畫係的學生,他在校學習期間正值改革開放之初,西方現代文化(從哲學思潮到藝術流派)迅速涌入,學院的老師和學生甚至整個藝術界都處在十分活躍、興奮的狀態。身在學院的高潤喜更是求知慾望強烈,對於各種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新的流派和新的形式都充滿好奇和興趣。作為一個中國畫係的學生卻不斷地去擺弄木刻、雕塑、油畫。應該説,他是最早受到西方現代藝術“啟蒙”的青年之一。他對程式化的傳統規範並沒有太大興趣,倒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對新藝術的研究中。四年的學習對他以後的藝術道路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對形式的興趣、對色彩的敏感以及對構成的熱衷,一直延續至今,熱情不衰。他的生命的激情、心態的騷動以及靈魂的不安在水墨與色彩的“碰撞”中,在筆觸的“疾馳”中得了到“排解”。在他來看,忠於自己的情感或許比忠於一個畫種傳統風格更加重要。

一代大師林風眠曾在中國畫向色彩方向推進中,作出了開創性的努力,但並未由此而形成一個以色彩為主要語言的強有力的流派。而今,致力於這方面探索的中青年畫家多起來,大有希望出現一個在視覺上堪于油畫媲美的“濃墨重彩”畫派:它既能保留東方精神和中國畫的基本素質,又能將西方近代以來的色彩成果大面積吸收進來,為中國畫走向現代探出一條新路,高潤喜無疑是這條新路上一位不倦的探索者。

我認為,高潤喜的藝術總體上可歸為一種裝飾風或唯美風。這種風格以其平面性消解了古典寫實追求三度空間的願望。這種風格雛形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代初,當時他受到西方現代藝術中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影響,這使他得作品更注重繪畫本身的形式趣味和審美價值。

高潤喜的作品大體可以分為以水墨為主和以色彩為主兩類構成形式。雖然風格、意趣各異,但又都以構成作為其基本表現手法。在表現內容上早已越出再現生活真實的原有框架,或以符號化處理,或以抽象為純粹的幾何形色塊。從而使他的藝術更具有藝術本體的意義和平面的視覺特徵。

三十多年來,高潤喜主要遊走在水墨與色彩之間,前一類線條簡約、筆墨清雅。後一種色彩濃重豐厚,視覺效果強烈。但二者都具有現代意義上的繪畫性和表現性,而這一點在本質上正與中國畫是相通的。

   

《序二:喜看潤喜新作》

文/ 邵大箴

高潤喜是位善於思考和善於創作的藝術家。早在學生年代他就嶄露頭角。1981年,他的作品《高原飛雪》獲中央美術學院首屆在校生作品展一等獎。其後,他有不少作品參加國內和國際展覽,受到畫界的注目。

對中青年畫家來説,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建立個人的風格,潤喜自不例外。他在認真學習研究和認真實踐的基礎上,自覺地追求一種屬於他自己的畫風。潤喜的繪畫語言建築在他對繪畫本質的認識上。他的作品不以摹擬自然為目標,而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為宗旨。他畫那看得見的世界,也畫那看不見的隱秘世界。他的作品是他內心情感的真誠流露。畫風表現主義味很濃,不同於西方表現主義的事,他運用的語言符號清晰明朗,有構成味;他注重畫面的裝飾性,又始終不忘語言的深度,不忘作品的精神內涵。在他粗獷的線條和凝重的色彩中,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律動。他的作品能觸發人們心理的、情結的、審美的反應,這是毫無疑問的。

有人會問,潤喜的畫也算中國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所謂中國畫當然包括水墨畫,但不就是等於水墨畫,更不就是等於文人水墨畫。“中國畫”在觀念、技法和材質上,應該有很大的包容性,唯有如此,中國畫才會獲得充足的發展。

繪畫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它沒有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正是各民族特性和無數畫家個性的表現,才使世界畫壇更為豐富。然而,民族特性並非是凝固不變和靜止的東西。它只在廣泛的交流中,在和異己思潮和風格的矛盾衝突中,才有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説,民族性是流動的活水,不是千年不動的死水譚。固步自封的“民族性”,意味著停滯、守舊和落後。在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文化藝術的創造中,這個原理似乎是共同的。因此,在藝術領域,既應該鼓勵發掘民族傳統,藉故開今的努力,也應該同時鼓勵勇敢地引進外國藝術經驗的一切有益嘗試。外國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的成果,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創造,都是可供吸收和借鑒的寶貴財富。

潤喜畢業于中國畫係。他是虔誠地尊重和熱愛民族傳統的學子。但他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清醒地意識到,在傳統深厚的中國畫壇,融合中西,是發展傳統的必要途徑。多年來,它致力於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養料、將其融化在中國畫的創造之中。他的努力,它的創造成果,自應得到肯定和鼓勵。

我相信,執著于藝術的潤喜在藝途上會有更多的創新,更多的奉獻。

   

<  1  2  3  4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