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守望者——語言轉換與意義生産

守望者——語言轉換與意義生産

時間:   2011-04-29 14:11:0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總監:姚遠東方

策展人:盛葳

策展助理:郭宇昕

主辦:風眠藝術空間、頤和高爾夫莊園

時間:2011-05-02——2011-07-02

地點:頤和高爾夫莊園C區

聯展藝術家:馮傑+許慧媛、雷虹、漆馭天、王春燕+李江、王俊、賈海泉

個展藝術家:田衛、蘭一、岳楊

 

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藝術如何在“衰敗至極”(康有為)的語境下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擔負起“為人生”之責任,成為一個時代的主題;20世紀80年代以後,新的藝術思潮風起雲湧、起伏跌宕,關於社會性課題的探討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然而,藝術終究只是藝術家作為一個個體之人自我完善,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神性拓展的路徑,而非社會批判或國家進步之工具和表像。因此,“藝術”本體一直處於被壓抑和亟待“重建”的廢墟之下。儘管前有關於“形式美”、“抽象美”的號召,後有關於建立“中國抽象”的呼喊,但其鮮明的文化和現實針對性依然未能給予藝術以其獨立的自律性。

本次展覽邀請了幾位執著于藝術自身、並有深入思考的藝術家,聚焦于“語言轉換與意義生産”主題,呈現他們的創作成果。所謂“語言轉換”,是指他們各具特點、但又相對統一的工作方式。這種工作方式一方面與傳統的“心性”相連,但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將“形式”自身視為創作之重要目的,而非力圖通過“形象”去再現、表現某一外在的社會、文化、歷史、現實內容;所謂“意義生産”,指的是,“形式”在既不服務於視覺再現和表現、亦不服務於“審美”的前提下,其價值的依傍和存在方式。

關於幾位藝術家的創作,可以從“像”或“象”的角度進行考察,“像”或“象”在他們作品中的“變異”即是通過被轉換的語言來實現的,本次展覽也按此邏輯進行陳列展示:漆馭天、王春燕和李江的作品力圖通過對傳統“圖像”的形式改造來實現意義的更新;賈海泉、馮傑和許慧媛以“意象”的營造,找尋“像”外之意,彌合主客體之間的裂隙;雷虹、王俊則從無到有,在“抽象”的世界中建構新的秩序。從“像”到“象”,幾位藝術家之間的區別亦是明顯的,正是因為這種區別,使得他們的創作呈現出各自的個性與特色。

 


馮傑+許慧媛 雲山-2 布面琺瑯 100cm×100cm×3 2010

 

1  2  3  4  5  >  


相關文章